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初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美育论文--音乐论文

台湾屏东长兴国小与广东梅州新城小学客家山歌课程的比较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绪论第16-23页
    一、选题缘由第16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17页
    三、文献综述第17-19页
    四、研究价值第19-20页
    五、研究方法第20-23页
第一章 台湾屏东长兴国小与广东梅州新城小学客家山歌课程开发概况第23-54页
    第一节 两所学校客家山歌课程的目标第23-27页
        一、屏东长兴国小客家山歌课程目标第23-24页
            (一) 长兴国小客家山歌课程的总目标第23-24页
            (二) 长兴国小客家山歌课程的学段目标第24页
        二、广东梅州新城小学客家山歌课程目标第24-27页
            (一) 新城小学客家山歌课程的总目标第24-26页
            (二) 新城小学客家山歌课程的学段目标第26-27页
    第二节 两所学校客家山歌课程的内容第27-40页
        一、屏东长兴国小客家山歌课程的设置第27-29页
            (一) 艺术与人文领域中的客家山歌课程第27-28页
            (二) 客家山歌合唱团课程第28页
            (三) 创意客家山歌课第28-29页
        二、广东梅州新城小学客家山歌课程的设置第29-30页
            (一) 客家山歌第29-30页
            (二) 客家山歌幼苗班课程第30页
        三、屏东长兴国小客家山歌课程的内容及其特点第30-34页
            (一) 以发展客家山歌为主第30-31页
            (二) 长兴国小客家山歌音乐特点第31-34页
        四、梅州新城小学客家山歌课程的内容及其特点第34-40页
            (一) 唱腔多种多样第34页
            (二) 传统客家山歌与发展客家山歌相结合第34-35页
            (三) 内容反映重视教育、知恩图报的客家精神第35页
            (四) 客家山歌来源生活第35-36页
            (五) 梅州客家山歌的音乐特征第36-40页
    第三节 两所学校客家山歌课程的教学方法第40-45页
        一、屏东长兴国小的教学方法第40-43页
            (一) 示意式教学第40页
            (二) 反复练习式教学第40页
            (三) 统整式教学第40-41页
            (四) 体验式教学第41页
            (五) 参观式教学第41-42页
            (六) 动机式教学第42-43页
        二、梅州新城小学的教学方法第43-45页
            (一) 体验性教学第43页
            (二) 语言性教学第43-44页
            (三) 实践性音乐第44页
            (四) 民间艺人讲座教学第44-45页
    第四节 两所学校客家山歌课程的教学评价第45-48页
        一、屏东长兴国小的教学评价第45-47页
            (一) 审美与理解的评价第45页
            (二) 探索与表现的评价第45-46页
            (三) 实践与应用的评价第46-47页
        二、梅州新城小学的教学评价第47-48页
            (一) 课程目标的评价第47-48页
            (二) 教学领域的评价第48页
    第五节 两所学校客家山歌课程的师资第48-54页
        一、屏东长兴国小的师资第48-52页
            (一) 师资构成第48-49页
            (二) 教师进修情况第49-50页
            (三) 教师心得体会第50-52页
        二、梅州新城小学的师资第52-54页
            (一) 师资构成第52页
            (二) 教师进修情况第52页
            (三) 教师心得体会第52-54页
第二章 台湾屏东长兴国小与广东梅州新城小学客家山歌课程比较与分析第54-105页
    第一节 客家山歌课程的比较第54-83页
        一、客家山歌课程目标的比较第54-57页
            (一) 相近的课程总目标第54-55页
            (二) 不同目标领域第55-56页
            (三) 不同学段目标第56-57页
        二、课程内容的比较第57-64页
            (一) 相同点第57-59页
            (二) 不同点第59-62页
            (三) 台湾长兴国小以改编客家山歌为主的原因分析第62-64页
        三、教学评价的比较第64-66页
            (一) 评价原则的相似性第64-65页
            (二) 评价方法的相似性第65-66页
            (三) 评价对象和评价内容的差异第66页
        四、教学方法的比较第66-72页
            (一) 相同点第66-69页
            (二) 不同点第69-72页
        五、师资比较第72-76页
            (一) 相同点第72-74页
            (二) 不同点第74-76页
        六、学生比较第76-83页
            (一) 学生背景第76-77页
            (二) 学习客家山歌的态度第77-78页
            (三) 客家山歌的认知第78-79页
            (四) 客家文化的认知第79-80页
            (五) 族群认同感第80页
            (六) 客家山歌的学习情况第80-83页
    第二节 客家山歌课程实施现状的因素分析第83-105页
        一、两所学校的swot分析第83-87页
            (一) swot分析与总结第84-85页
            (二) 两所学校相互借鉴之处第85-87页
        二、教育政策对客家山歌课程的影响第87-92页
            (一) 台湾客家委员会对客家文化的重视与推广第88-90页
            (二) 大陆对客家山歌的重视与推广第90-92页
        三、人文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对客家山歌课程的影响第92-100页
            (一) 梅州新城小学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第92-96页
            (二) 屏东长兴国小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第96-100页
        四、两岸音乐课程对客家山歌课程的影响第100-105页
            (一) 台湾九年一贯课程艺术与人文学习领域第100-102页
            (二) 大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第102-105页
第三章 两岸客家山歌课程开发的启示第105-121页
    第一节 客家山歌课程设置第105-106页
        一、定位课程,体现特色第105-106页
            (一) 突出课程的多样性,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第105页
            (二) 强化本土文化意识,重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第105-106页
    第二节 客家山歌课程内容第106-110页
        一、激发动机,扩大需求第106-107页
            (一) 坚守传统,深入挖掘第106-107页
            (二) 提炼精髓,推陈出新第107页
        二、明确目标,挖掘资源第107-110页
            (一) 丰富校园资源第107-108页
            (二) 充分利用乡土资源网站第108-109页
            (三) 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外资源第109-110页
    第三节 客家山歌课程教学方法第110-116页
        一、情境教学,寓教于乐第110-112页
            (一) 课外体验,合作学习第110-111页
            (二) 舞台表演,培养自信第111页
            (三) 艺人传教,丰富教学第111-112页
        二、深入实践,以人为本第112-113页
            (一) 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第112页
            (二) 理解而教,深入教学第112-113页
        三、学科综合,统整教学第113-116页
            (一) 跨学科课程统整第113-114页
            (二) 姐妹艺术课程的统整第114-116页
    第四节 客家山歌音乐师资培养第116-121页
        一、加强学习,提升素养第116-118页
            (一) 强化音乐教师的个人素质与专业素质第116-117页
            (二) 提高音乐院校学生的民间音乐素养第117-118页
        二、师资进修,提供平台第118-121页
            (一) 加强进修意愿第118页
            (二) 转化进修目的第118-119页
            (三) 提供进修渠道第119-121页
结语第121-123页
论文主要参考文献第123-127页
索引 文中出现的图例与表格第127-129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研究成果第129-130页
致谢第130-132页
附录第132-140页

论文共1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成都市金牛区小学校园篮球运动开展状况的研究
下一篇:小学一年级新生语文学习适应情况的调查研究--以呼和浩特市A小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