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升沉补偿系统的分类 | 第13-23页 |
1.3.1 按用途分类 | 第13-20页 |
1.3.2 按能量来源分类 | 第20-23页 |
1.3.3 按补偿策略分类 | 第23页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6页 |
第2章 新型复合式升沉补偿系统设计 | 第26-34页 |
2.1 新型复合式升沉补偿系统的整体框架 | 第26-27页 |
2.2 新型复合式升沉补偿系统的工作原理 | 第27-28页 |
2.3 新型复合式升沉补偿系统的液压传动系统 | 第28-31页 |
2.4 新型复合式升沉补偿系统的控制原理 | 第31-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3章 新型复合式升沉补偿系统的计算选型 | 第34-54页 |
3.1 新型复合式升沉补偿系统的工况设定 | 第34-35页 |
3.2 复合补偿油缸的设计 | 第35-45页 |
3.2.1 主动补偿油缸A的设计计算 | 第36-39页 |
3.2.2 主动补偿油缸B的设计计算 | 第39-40页 |
3.2.3 中心油管D的设计计算 | 第40页 |
3.2.4 缸筒底部和头部法兰的厚度 | 第40-42页 |
3.2.5 复合补偿油缸的密封、防尘和除气 | 第42-45页 |
3.3 蓄能器的计算选型 | 第45-49页 |
3.3.1 蓄能器的功能 | 第45-46页 |
3.3.2 蓄能器的类型 | 第46-48页 |
3.3.3 气囊式蓄能器的计算选型 | 第48-49页 |
3.4 液压泵的计算选型 | 第49-52页 |
3.4.1 液压泵的类型 | 第49-51页 |
3.4.2 液压泵的计算选型 | 第51-5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4章 复合补偿液压缸的有限元分析 | 第54-76页 |
4.1 有限元法简介 | 第54-57页 |
4.1.1 有限元法的发展 | 第54-55页 |
4.1.2 ANSYS简介 | 第55-57页 |
4.2 复合补偿油缸的三维模型 | 第57-58页 |
4.3 复合补偿液压缸的载荷分析 | 第58-61页 |
4.4 复合补偿油缸的强度分析 | 第61-70页 |
4.4.1 主动补偿油缸A的强度分析 | 第61-63页 |
4.4.2 主动补偿油缸B的强度分析 | 第63-65页 |
4.4.3 被动补偿油缸C的强度分析 | 第65-68页 |
4.4.4 复合补偿油缸整体的强度分析 | 第68-70页 |
4.5 复合补偿油缸的响应面优化 | 第70-74页 |
4.5.1 缸筒壁厚的响应面优化 | 第71页 |
4.5.2 活塞杆头部厚度的响应面优化 | 第71-72页 |
4.5.3 优化后复合补偿油缸整体的强度分析 | 第72-7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5章 基于AMESim的复合式升沉补偿系统仿真分析 | 第76-84页 |
5.1 AMESim简介 | 第76-78页 |
5.1.1 AMESim简介 | 第76-77页 |
5.1.2 AMESim的主要特点 | 第77-78页 |
5.2 AMESim的操作流程 | 第78页 |
5.3 复合式升沉补偿系统的仿真建模 | 第78-82页 |
5.3.1 船舶升沉运动部分AMESim模型 | 第79-80页 |
5.3.2 升沉补偿部分AMESim模型 | 第80-81页 |
5.3.3 复合式升沉补偿系统AMESim模型 | 第81-82页 |
5.4 补偿效果仿真分析 | 第82-8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结论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90-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作者简介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