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绪论 | 第12-25页 |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第三节 研究问题、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 第22-25页 |
第一章 19世纪家庭女教师小说与女性意识 | 第25-41页 |
第一节 19世纪家庭女教师小说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25-36页 |
一、思想背景 | 第26-28页 |
二、历史条件 | 第28-31页 |
三、文学传统 | 第31-36页 |
第二节 女性意识的发端之路 | 第36-41页 |
一、女性意识的界定 | 第36-37页 |
二、17-19世纪早期英国小说中的女性意识的发端之路 | 第37-41页 |
第二章 叙述介入与女性意识 | 第41-60页 |
第一节 现实与虚构:《家庭女教师艾米丽》的叙述介入与女性意识 | 第44-55页 |
一、对话语的介入——女性自我意识的抒发 | 第44-47页 |
二、对故事的介入——女性价值体系的确立 | 第47-50页 |
三、吸引型叙述者——“我” | 第50-52页 |
四、吸引型受述者——“你” | 第52-55页 |
第二节 吸引与疏远:《阿格尼丝·格雷》的叙述介入与女性意识 | 第55-60页 |
一、吸引型叙述介入——还原真实的女性生活 | 第56-57页 |
二、疏远型叙述介入——获得公众发言的许可 | 第57-58页 |
三、两种叙述介入的杂糅——话语权威的争夺 | 第58-60页 |
第三章 叙述视角与女性意识 | 第60-80页 |
第一节 凝视与聚焦:《卡洛林·莫当》的叙述视角与女性意识 | 第63-72页 |
一、女性视角——颠覆男性“凝视”的传统 | 第63-67页 |
二、视角转换——实现女性意识的有效表达 | 第67-72页 |
第二节 分离与重合:《爱玛》的叙述视角与女性意识 | 第72-80页 |
一、女性意识载体作者与叙述者的视角——女性权威的建构 | 第73-76页 |
二、女性意识载体女主人公的视角——女性意识的建构 | 第76-80页 |
第四章 叙述声音与女性意识 | 第80-100页 |
第一节 静默与喧嚣:《家庭女教师》的作者型叙述声音与女性意识 | 第81-89页 |
一、外在隐含型的作者型叙述声音——新型女性气质的建构 | 第82-85页 |
二、交替性的作者型叙述声音——间接的女性意识表达 | 第85-88页 |
三、中性化的作者型叙述声音——女性意识的更大表达空间 | 第88-89页 |
第二节 私下与公开:《卡洛林·莫当》与《禁戒》的个人型叙述声音与女性意识 | 第89-96页 |
一、私人女性叙述声音的公开化——话语权的建构与维持 | 第89-93页 |
二、年长叙述者“我”的声音——忏悔式的“教喻” | 第93-96页 |
第三节 单一与群体:《家庭女教师的私生活政治》的集体型叙述声音与女性意识 | 第96-100页 |
一、“单言”形式——集体型叙述声音“我” | 第96-98页 |
二、“共言”形式——集体型叙述声音“我们” | 第98-100页 |
第五章 叙述话语模式与女性意识 | 第100-120页 |
第一节 解构与建构:《爱玛》的话语模式与女性意识 | 第102-112页 |
一、男性人物的话语模式——男性权威的解构 | 第102-104页 |
二、女性人物的话语模式——女性主体的建构 | 第104-109页 |
三、自由间接言语与思想——叙述者与女主人公的双重自我修正 | 第109-112页 |
第二节 抗争与隐忍:《简爱》的叙述话语模式与女性意识 | 第112-120页 |
一、自由间接思想——女性的生存抗争 | 第112-116页 |
二、滑入——女性的内心挣扎 | 第116-120页 |
结论 | 第120-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31页 |
附录 | 第131-135页 |
致谢 | 第135-137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