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教师与学生论文

高校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其项目管理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9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7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6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6-17页
    1.3 项目管理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7-19页
        1.3.1 项目管理研究思路第17-18页
        1.3.2 项目管理研究方法第18-19页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第19-31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19-23页
        2.1.1 消费第19-21页
        2.1.2 消费观第21-22页
        2.1.3 科学消费观第22-23页
    2.2 项目管理消费观的基本理论第23-27页
        2.2.1 项目管理中消费与社会再生产的辩证关系第23-24页
        2.2.2 项目管理中消费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第24-25页
        2.2.3 项目管理中消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第25-26页
        2.2.4 项目管理中消费观理论第26-27页
    2.3 高校学生树立科学消费观的意义第27-31页
        2.3.1 有利于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第27-28页
        2.3.2 有利于抵制不良风气的影响第28-29页
        2.3.3 有利于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第29-31页
第三章 高校学生消费项目管理的现状分析第31-41页
    3.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第31-32页
        3.1.1 问卷设计第31页
        3.1.2 调查对象第31页
        3.1.3 数据分析第31-32页
    3.2 高校学学生消费的基本情况第32-36页
        3.2.1 消费来源第32页
        3.2.2 消费水平第32-33页
        3.2.3 消费结构第33-34页
        3.2.4 消费心理第34-35页
        3.2.5 消费方式第35-36页
        3.2.6 受消费教育情况第36页
    3.3 高校学生消费观现状第36-41页
        3.3.1 适度消费占主流地位第36-37页
        3.3.2 “实用消费”与符号消费并存第37-38页
        3.3.3 理性消费与从众消费并存第38-39页
        3.3.4 节俭消费与奢侈消费并存第39-41页
第四章 高校生消费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和危害第41-55页
    4.1 高校学生消费观存在的问题第41-45页
        4.1.1 符号消费突起第41-42页
        4.1.2 从众消费广泛第42-43页
        4.1.3 人情消费盛行第43-44页
        4.1.4 奢靡消费严重第44-45页
    4.2 高校学生消费观项目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第45-50页
        4.2.1 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第45-46页
        4.2.2 对国家政策的曲解第46-47页
        4.2.3 大众传媒的影响第47-48页
        4.2.4 消费教育的缺失第48-49页
        4.2.5 自身消费心理不成熟第49-50页
    4.3 高校学生消费观存在问题的危害第50-55页
        4.3.1 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第50-51页
        4.3.2 不利于校园气氛的融洽第51-52页
        4.3.3 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第52-55页
第五章 高校学生科学项目管理中消费观的路径构建第55-65页
    5.1 高校学生科学消费观的构建内容第55-57页
        5.1.1 确立全面平衡的消费观第55页
        5.1.2 确立以人为本的消费观第55-56页
        5.1.3 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第56-57页
    5.2 高校学生科学项目管理中消费观的构建路径第57-65页
        5.2.1 突出学校教育第57-58页
        5.2.2 倡导家庭教育第58-60页
        5.2.3 强化社会引导第60-61页
        5.2.4 落实自我教育第61-65页
结论第65-67页
参考文献第67-73页
致谢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师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师范性与工程性融合研究
下一篇:高校微信公众号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