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24页 |
一、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 问题提出 | 第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一)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二)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三) 对已有研究的总结 | 第16页 |
三、理论基础 | 第16页 |
(一)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 第16页 |
(二) 教材评价理论 | 第16页 |
四、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一) 教材、数学教材及农村数学教材 | 第16-17页 |
(二) 数概念 | 第17页 |
五、研究目的、内容与对象 | 第17-18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二)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三) 研究对象 | 第17-18页 |
六、研究方法与分析工具 | 第18-24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二) 分析工具 | 第19-24页 |
第一章 "数概念"教材衔接的现状分析 | 第24-37页 |
一、"数量估算、合情推理"出现衔接空档 | 第24-27页 |
(一) "数量估算": 大班教材几乎没有涉及 | 第24-25页 |
(二) "合情推理": 大班教材几乎没有涉及 | 第25-27页 |
二、基数、序数、数的比较重复设置 | 第27-29页 |
(一) 基数、序数 | 第27页 |
(二) "数的比较" | 第27-29页 |
三、大班教材计数目标设定过高 | 第29-32页 |
(一) "数数"目标设定过高 | 第29-30页 |
(二) 按群计数难度偏高 | 第30-32页 |
四、两阶段教材对"学生(幼儿)好奇心的培育"关注不够 | 第32-33页 |
五、教材中"数运算"的衔接适宜,但教材使用过程中出现偏差 | 第33-37页 |
(一) 教材中"数的运算"的衔接现状分析 | 第33-35页 |
(二) 教材使用过程中"数运算"的衔接目标被拔高 | 第35-37页 |
第二章 数学教材"数概念"衔接存在问题的危害 | 第37-42页 |
一、衔接空档,不利于相关能力的发展 | 第37-38页 |
(一) "数量估算"空档间接影响学生(幼儿)运算、测量估算及数感的发展 | 第37页 |
(二) "合情推理"思维的空档不利于演绎推理思维的发展 | 第37-38页 |
二、知识点重复造成的主要危害 | 第38-39页 |
(一) 浪费学生的时间,加重学生学习的负担 | 第38页 |
(二) 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 | 第38-39页 |
(三) 使学生养成注意力不集中、分心的坏习惯 | 第39页 |
三、衔接目标设定过高造成的主要危害 | 第39-40页 |
(一) 目标设定过高可能会导致幼儿刚入小学的不适应 | 第39-40页 |
(二) 加剧家庭教育的"急功近利" | 第40页 |
四、造成教师、学生(幼儿)及家长意识上不重视好奇心的培育 | 第40-41页 |
五、教材使用偏差产生的不利影响 | 第41-42页 |
(一) 助长家庭教育错误观念的滋生 | 第41页 |
(二) 导致家长错误行为的产生 | 第41-42页 |
第三章 "数概念"教材小幼衔接的建议 | 第42-47页 |
一、增加两阶段教育者的交流与学习,填充衔接空档 | 第42页 |
(一) 详细了解两阶段教材的指导文件 | 第42页 |
(二) 组织小学(幼儿园)教育者开展交流会 | 第42页 |
二、详细了解学生(幼儿)的掌握水平,减少知识点的重复 | 第42-44页 |
(一) 教材编写者详细了解两阶段教材的教学内容 | 第42页 |
(二) 加大一线教师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的参与度 | 第42-43页 |
(三) 根据各校(园)学生(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编写校本(园本)衔接课程 | 第43-44页 |
三、针对每个学生(幼儿)的水平,合理设置弹性化衔接目标 | 第44-45页 |
(一) "数数"方面弹性化衔接目标的设置 | 第44页 |
(二) "按群计数"衔接目标的弹性化设置 | 第44-45页 |
四、加大学生(幼儿)好奇心培育的关注度 | 第45-46页 |
(一) 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幼儿)的好奇心 | 第45页 |
(二) 将学生(幼儿)感兴趣的人物设置在问题情境中,增加其好奇心 | 第45页 |
(三) 转变教师的观念,保护和珍惜学生(幼儿)的好奇心 | 第45-46页 |
五、加大教师有关教材及小幼衔接培训的力度,减少教材及使用过程中的偏差 | 第46-47页 |
(一) 尽量使所有教师参与有关教材的培训 | 第46页 |
(二) 增加教材小幼衔接的培训 | 第46-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附录 | 第50-57页 |
后记 | 第57-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