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坡度错觉形成机理及整治措施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本文研究 | 第12-14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第二章 视错觉基本原理 | 第15-22页 |
2.1 视错觉概念 | 第15页 |
2.2 视错觉产生的原因 | 第15-17页 |
2.3 视错觉分类 | 第17-22页 |
2.3.1 动态视错觉 | 第17页 |
2.3.2 几何视错觉 | 第17-20页 |
2.3.3 颜色视错觉 | 第20-22页 |
第三章 驾驶人视觉特性分析 | 第22-28页 |
3.1 视觉基本知识 | 第22-25页 |
3.1.1 驾驶人视觉距离 | 第22-24页 |
3.1.2 视角范围 | 第24页 |
3.1.3 眼睛和头部的转动 | 第24页 |
3.1.4 光线明暗的影响 | 第24-25页 |
3.2 驾驶人反应时间及期望 | 第25-26页 |
3.2.1 驾驶人反应时间 | 第25页 |
3.2.2 驾驶人期望 | 第25-26页 |
3.3 驾驶人视觉分析 | 第26-28页 |
3.3.1.视觉分析的概念和意义 | 第26-27页 |
3.3.2.视觉分析方法 | 第27-28页 |
第四章 道路坡度错觉形成的机理 | 第28-52页 |
4.1 道路错觉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28-29页 |
4.1.1 道路线形引起的错觉 | 第28-29页 |
4.1.2 路侧环境引起的错觉 | 第29页 |
4.1.3 道路线形及路侧环境综合引起的错觉 | 第29页 |
4.2 三维仿真试验现场的建立 | 第29-33页 |
4.2.1 试验路段的建立 | 第29-31页 |
4.2.2 试验材料的建立 | 第31-32页 |
4.2.3 赋予材质和渲染 | 第32-33页 |
4.3 坡度错觉形成机理 | 第33-51页 |
4.3.1 常见的坡度错觉 | 第34-35页 |
4.3.2 道路线形引起的坡度错觉机理分析 | 第35-49页 |
4.3.3 路侧环境引起的坡度错觉机理分析 | 第49-50页 |
4.3.4 驾驶员视觉特性引起的坡度错觉机理分析 | 第50-51页 |
4.4 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道路坡度错觉整治措施 | 第52-78页 |
5.1 道路线形对坡度错觉的影响 | 第52页 |
5.2 路侧环境对坡度错觉的影响 | 第52-59页 |
5.2.1 护栏的设置 | 第52-56页 |
5.2.2 道路加宽 | 第56-58页 |
5.2.3 景观设置 | 第58-59页 |
5.3 不同坡度错觉路段的整治措施 | 第59-77页 |
5.3.1 凹形竖曲线下坡路段 | 第60-71页 |
5.3.2 凹形竖曲线上坡路段 | 第71页 |
5.3.3 凸形竖曲线上坡路段 | 第71-76页 |
5.3.4 凹形竖曲线的底部 | 第76-77页 |
5.4 小结 | 第77-78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6.1 论文主要研究结论 | 第78-79页 |
6.2 进一步研究建议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