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缩略词及中英文对照 | 第7-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0页 |
1.1 都匀毛尖概况 | 第12-13页 |
1.1.1 茶区概况 | 第12页 |
1.1.2 都匀毛尖历史及特点 | 第12-13页 |
1.1.3 都匀毛尖面临的产业问题 | 第13页 |
1.2 名优绿茶生化成分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3 茶叶中微量元素作用 | 第14-15页 |
1.4 茶叶抗肿瘤的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4.1 抗肿瘤天然物 | 第15-16页 |
1.4.2 茶叶中抗肿瘤主要物质 | 第16-18页 |
1.4.2.1 茶多酚抗肿瘤研究 | 第16-17页 |
1.4.2.2 儿茶素抗肿瘤研究 | 第17页 |
1.4.2.3 其他物质抗肿瘤研究 | 第17-18页 |
1.4.3 不同茶叶抗肿瘤研究 | 第18页 |
1.4.3.1 绿茶抗肿瘤研究 | 第18页 |
1.4.3.2 红茶抗肿瘤研究 | 第18页 |
1.4.3.3 乌龙茶抗肿瘤研究 | 第18页 |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6 本文研究的独创及新颖之处 | 第19-20页 |
第二章 都匀毛尖生化成分及品质研究 | 第20-45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5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0-22页 |
2.1.1.1 鲜叶原料 | 第20-21页 |
2.1.1.2 主要仪器 | 第21页 |
2.1.1.3 主要试剂 | 第21-22页 |
2.1.2 试验方法 | 第22-25页 |
2.1.2.1 茶样生化成分分析方法 | 第22-25页 |
2.1.2.2 数据处理 | 第25页 |
2.2 结果分析 | 第25-41页 |
2.2.1 主要生化成分结果分析 | 第25-36页 |
2.2.1.1 水浸出物含量 | 第25-26页 |
2.2.1.2 茶多酚总量 | 第26-27页 |
2.2.1.3 游离氨基酸总量 | 第27-28页 |
2.2.1.4 黄酮含量 | 第28-29页 |
2.2.1.5 可溶性糖含量 | 第29-30页 |
2.2.1.6 叶绿素含量 | 第30-31页 |
2.2.1.7 生物碱及其组分含量 | 第31-32页 |
2.2.1.8 儿茶素组分及含量分析 | 第32-35页 |
2.2.1.9 都匀毛尖春茶生化成分特点 | 第35-36页 |
2.2.2 都匀毛尖茶感官审评结果 | 第36-38页 |
2.2.3 影响都匀毛尖品质差异的生化因子分析 | 第38-41页 |
2.2.3.1 录入数据及对因变量进行正态性检验 | 第38-39页 |
2.2.3.2 逐步回归分析 | 第39页 |
2.2.3.3 偏相关分析 | 第39-40页 |
2.2.3.4 茶叶品质与生化成分的通径分析 | 第40-41页 |
2.3 讨论与小结 | 第41-45页 |
2.3.1 都匀毛尖主要生化成分含量 | 第41-42页 |
2.3.2 不同品种之间都匀毛尖主要生化成分含量特点 | 第42-43页 |
2.3.3 都匀毛尖感官审评及与生化成分相关性 | 第43-45页 |
第三章 都匀毛尖微量元素的测定与主成分分析 | 第45-58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6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45页 |
3.1.2 仪器设备 | 第45-46页 |
3.1.3 测定方法 | 第46页 |
3.1.4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 第46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6-56页 |
3.2.1 微量元素的测定结果 | 第46-54页 |
3.2.1.1 铜元素 | 第46-47页 |
3.2.1.2 钴元素 | 第47-48页 |
3.2.1.3 镍元素 | 第48-49页 |
3.2.1.4 锌元素 | 第49-50页 |
3.2.1.5 铬元素 | 第50-51页 |
3.2.1.6 钼元素 | 第51-52页 |
3.2.1.7 铅元素 | 第52-53页 |
3.2.1.8 稀土元素 | 第53-54页 |
3.2.2 主成分分析 | 第54-56页 |
3.2.2.1 原始数据及标准化处理 | 第54-55页 |
3.2.2.2 计算相关系数矩阵 | 第55页 |
3.2.2.3 确定主成分 | 第55-56页 |
3.3 讨论与结论 | 第56-58页 |
3.3.1 讨论 | 第56-57页 |
3.3.2 结论 | 第57-58页 |
第四章 都匀毛尖抗肿瘤研究 | 第58-72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8-63页 |
4.1.1 材料和仪器 | 第58-59页 |
4.1.1.1 茶样 | 第58页 |
4.1.1.2 试验细胞 | 第58页 |
4.1.1.3 试验动物 | 第58页 |
4.1.1.4 药物与试剂 | 第58-59页 |
4.1.1.5 主要仪器 | 第59页 |
4.1.2 试验方法 | 第59-63页 |
4.1.2.1 都匀毛尖茶提取物的制备 | 第59页 |
4.1.2.2 细胞培养与传代 | 第59页 |
4.1.2.3 MTT法测定体外抗肿瘤作用 | 第59-60页 |
4.1.2.4 肿瘤体外成球实验 | 第60页 |
4.1.2.5 流式细胞仪检测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 第60-61页 |
4.1.2.6 Hoechst-PI双染法定性检测细胞凋亡 | 第61页 |
4.1.2.7 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细胞凋亡情况 | 第61-62页 |
4.1.2.8 动物实验测定体内抗肿瘤活性 | 第62页 |
4.1.2.9 统计学分析 | 第62-63页 |
4.2 结果分析 | 第63-69页 |
4.2.1 对不同细胞系体外抗肿瘤作用的筛选 | 第63页 |
4.2.2 对MGC-803 细胞的抑制作用 | 第63-64页 |
4.2.3 对MGC-803 细胞数量和形态变化的影响 | 第64-65页 |
4.2.4 对MGC-803 细胞肿瘤球形成的影响 | 第65页 |
4.2.5 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 第65-67页 |
4.2.6 诱导细胞凋亡 | 第67-68页 |
4.2.7 体内抗肿瘤活性评价 | 第68-69页 |
4.3 讨论与结论 | 第69-72页 |
4.3.1 讨论 | 第69-71页 |
4.3.2 结论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附录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