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2章 修正的快速路路段宏观交通流模型 | 第17-30页 |
2.1 快速路交通流模型 | 第17-18页 |
2.2 MetaNet模型基本思想 | 第18-20页 |
2.2.1 MetaNet模型基本示意图 | 第18-19页 |
2.2.2 MetaNet模型时空变化特征 | 第19-20页 |
2.3 MetaNet路段模型及改进 | 第20-25页 |
2.3.1 车辆守恒方程 | 第20-21页 |
2.3.2 流量密度方程 | 第21页 |
2.3.3 动态速度密度方程 | 第21-24页 |
2.3.4 稳态速度密度方程 | 第24-25页 |
2.4 MetaNet起点排队模型及改进 | 第25-29页 |
2.4.1 匝道排队模型 | 第25-26页 |
2.4.2 匝道汇入主线模型 | 第26-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快速路协同控制的改进MetaNet模型 | 第30-38页 |
3.1 快速路入口匝道控制对主线的影响 | 第30-31页 |
3.2 快速路可变限速控制对主线的影响 | 第31-35页 |
3.2.1 可变限速对稳态速度的影响 | 第31-33页 |
3.2.2 可变限速对速度-密度敏感系数的影响 | 第33-34页 |
3.2.3 可变限速对路段通行能力的影响 | 第34-35页 |
3.3 入口匝道控制与可变限速控制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35-37页 |
3.3.1 入口匝道控制对可变限速值的影响 | 第36-37页 |
3.3.2 可变限速控制对入口匝道排队的影响 | 第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基于改进Meta Net模型的交通及环境效益模型 | 第38-47页 |
4.1 交通效益模型 | 第38-39页 |
4.1.1 TTS基本形式 | 第38页 |
4.1.2 考虑入口匝道与可变限速控制的交通效益模型 | 第38-39页 |
4.2 环境效益模型 | 第39-46页 |
4.2.1 车辆排放模型 | 第40页 |
4.2.2 CMEM模型简介 | 第40-41页 |
4.2.3 CMEM模型的数据分析 | 第41-44页 |
4.2.4 CMEM模型的计算模块分析 | 第44-4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5章 快速路入口匝道与可变限速协同控制策略 | 第47-54页 |
5.1 MPC控制策略 | 第47-49页 |
5.2 MPC控制命题的构建 | 第49-50页 |
5.3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宽容分层序列法 | 第50-53页 |
5.3.1 粒子群算法与宽容分层序列法 | 第51-52页 |
5.3.2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宽容分层序列法 | 第52-5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6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4-80页 |
6.1 实验路线简介 | 第54-55页 |
6.2 数据来源及汇总 | 第55-63页 |
6.2.1 仿真实验基础数据 | 第55-59页 |
6.2.2 模型参数选取 | 第59-63页 |
6.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63-79页 |
6.3.1 改进的MetaNet模型预测效果分析 | 第63-64页 |
6.3.2 考虑不同控制策略的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第64-72页 |
6.3.3 实验初始参数敏感度分析 | 第72-78页 |
6.3.4 快速路交通控制对策分析 | 第78-79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结论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
附录1 实验所需数据 | 第87-90页 |
附录2 龙岗收费站匝道汇入交通流量调查数据 | 第90-92页 |
附录3 流量拟合公式 | 第92-93页 |
附录4 CMEM模型参数值 | 第93-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