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1.1 选题缘由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7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3 我国高中自然地理翻转课堂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8页 |
1.5 研究创新 | 第18-19页 |
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概述 | 第19-24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2.1.1 翻转课堂的概念 | 第19页 |
2.1.2 教学模式的概念 | 第19-20页 |
2.1.3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概念 | 第20页 |
2.2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20-21页 |
2.2.1 掌握学习理论 | 第20页 |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0-21页 |
2.2.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21页 |
2.3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征 | 第21-22页 |
2.3.1 教学流程发生翻转 | 第21页 |
2.3.2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 第21-22页 |
2.3.3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 第22页 |
2.3.4 重视师生面对面交流 | 第22页 |
2.3.5 对信息技术的依赖较大 | 第22页 |
2.4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 | 第22-24页 |
2.4.1 增加了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 第22页 |
2.4.2 实现了差异化教学 | 第22-23页 |
2.4.3 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 第23-24页 |
3.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自然地理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 第24-26页 |
3.1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翻转课堂的实施创造条件 | 第24页 |
3.2 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时间的特点适合开展翻转课堂教学 | 第24页 |
3.3 小学、初中课程改革的铺垫 | 第24-25页 |
3.4 国家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力度加强 | 第25页 |
3.5 我国中学信息化教学环境可以有效地支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 第25-26页 |
4.高中自然地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 | 第26-32页 |
4.1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建构 | 第26-27页 |
4.1.1 结构框架的设计 | 第26页 |
4.1.2 教学模型的设计 | 第26-27页 |
4.2 翻转课堂教学流程解析 | 第27-32页 |
4.2.1 课前 | 第27-29页 |
4.2.2 课中 | 第29-31页 |
4.2.3 课后 | 第31-32页 |
5.翻转课堂模式运用于高中自然地理教学的实验研究 | 第32-46页 |
5.1 实验目的 | 第32页 |
5.2 实验对象及分析 | 第32-36页 |
5.2.1 学校情况分析 | 第32页 |
5.2.2 学生情况分析 | 第32-36页 |
5.3 实验内容和实验假设 | 第36页 |
5.3.1 实验内容 | 第36页 |
5.3.2 实验假设 | 第36页 |
5.4 实验过程 | 第36页 |
5.4.1 实验准备 | 第36页 |
5.4.2 试验实施 | 第36页 |
5.4.3 检测效果 | 第36页 |
5.5 实验案例——以人教版必修 1《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为例 | 第36-42页 |
5.5.1 课前 | 第36-41页 |
5.5.2 课中 | 第41-42页 |
5.5.3 课后 | 第42页 |
5.6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2-46页 |
5.6.1 考试成绩分析 | 第42-43页 |
5.6.2 调查问卷统计与分析 | 第43-46页 |
6.结论与展望 | 第46-48页 |
6.1 研究结论和局限性 | 第46页 |
6.1.1 研究结论 | 第46页 |
6.1.2 研究局限性 | 第46页 |
6.2 建议与展望 | 第46-48页 |
6.2.1 建议 | 第46页 |
6.2.2 展望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附录 | 第51-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