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舞蹈史诗《西柏坡》音乐创作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4页 |
第一章 音乐舞蹈史诗《西柏坡》概述 | 第14-25页 |
第一节 音乐舞蹈史诗 | 第14-20页 |
一、音乐舞蹈史诗的概念 | 第14-16页 |
二、音乐舞蹈史诗的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第二节 西柏坡背景概述 | 第20-21页 |
一、西柏坡的地理条件 | 第20-21页 |
二、西柏坡的经济条件 | 第21页 |
三、西柏坡的历史条件 | 第21页 |
第三节 音乐舞蹈史诗《西柏坡》的创作过程 | 第21-25页 |
一、创作来源 | 第21-22页 |
二、创作过程 | 第22-24页 |
三、创演访谈 | 第24-25页 |
第二章 音乐舞蹈史诗《西柏坡》音乐创作研究 | 第25-69页 |
第一节 音乐作品简述 | 第25-27页 |
第二节 音乐创作的曲式分析 | 第27-38页 |
一、序曲《记住西柏坡》 | 第27-29页 |
二、表演唱《酸枣刺》 | 第29-30页 |
三、表演唱《快快跟上咱平山团》 | 第30-31页 |
四、男中音独唱《攻克石门》 | 第31-32页 |
五、男生小合唱《沕沕水》 | 第32-34页 |
六、女高音独唱《磨盘上布下百万兵》 | 第34-35页 |
七、男女声对唱《西柏坡的思念》 | 第35页 |
八、男高音独唱《进京赶考》 | 第35-37页 |
九、尾声《在路上》 | 第37-38页 |
第三节 音乐创作的配器分析 | 第38-61页 |
一、乐队编制 | 第38-41页 |
二、配器分析 | 第41-61页 |
(一) 序曲《记住西柏坡》 | 第41-47页 |
(二) 表演唱《酸枣刺—快快跟上咱平山团》 | 第47-49页 |
(三) 男中音独唱《攻克石门》 | 第49-50页 |
(四) 男生小合唱《沕沕水》 | 第50-52页 |
(五) 女高音独唱《磨盘上布下百万兵》 | 第52-54页 |
(六) 男女声对唱《西柏坡的思念》 | 第54-55页 |
(七) 男高音独唱《进京赶考》 | 第55-58页 |
(八) 尾声《在路上》 | 第58-61页 |
第四节 音乐创作特点 | 第61-68页 |
一、调式调性 | 第61-65页 |
二、节奏节拍 | 第65-66页 |
三、句式结构 | 第66-68页 |
第五节 剧目结构“曲式化” | 第68-69页 |
第三章 音乐创作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 第69-78页 |
第一节 音乐创作的艺术性 | 第69-75页 |
一、作品的原创性 | 第69-70页 |
二、配器的丰富性 | 第70-71页 |
三、曲调的民族性 | 第71-73页 |
四、意境的唯美性 | 第73-74页 |
五、形式的多样性 | 第74-75页 |
第二节 音乐创作的思想性 | 第75-78页 |
一、“教学与实践”的互补性 | 第75-76页 |
二、“教学与创演”的传播性 | 第76-78页 |
结论 | 第78-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附录 | 第84-89页 |
后记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