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车辆工程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车体构造及设备论文--车辆设备论文

高速列车座椅特征提取与全局舒适度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5-31页
    1.1 研究背景第15-16页
    1.2 高速列车技术及座椅研发进展分析第16-23页
        1.2.1 国外高速列车研发进展第16-19页
        1.2.2 国内高速列车研发现状及不足第19页
        1.2.3 国外高速列车座椅研发进展第19-22页
        1.2.4 国内高铁座椅研发现状与不足第22-23页
    1.3 高速列车座椅全局舒适度及国内外前沿研究背景第23-26页
        1.3.1 高速列车座椅全局舒适度定义第23页
        1.3.2 特征提取融合技术相关背景第23-24页
        1.3.3 坐压舒适度国内外相关研究第24-26页
    1.4 研究意义第26-27页
    1.5 论文的研究目标、内容、方法与组织结构第27-31页
        1.5.1 研究目标第27页
        1.5.2 研究内容第27页
        1.5.3 研究方法第27-28页
        1.5.4 研究框架与章节安排第28-31页
第2章 视觉舒适度与形态特征提取融合理论第31-43页
    2.1 引言第31页
    2.2 产品形态特征内涵与功能第31-32页
        2.2.1 产品特征的内涵第31页
        2.2.2 产品特征功能分析第31-32页
    2.3 产品形态特征构成要素第32-34页
        2.3.1 产品形态特征要素及拆分组合第32-33页
        2.3.2 产品形态特征要素的功能与语义信息表达第33-34页
    2.4 产品形态特征中的美学设计与视觉舒适度第34-36页
        2.4.1 产品设计中的美学第34-35页
        2.4.2 产品美学中的视觉舒适度第35页
        2.4.3 视觉舒适度评价要素——特征语义层级编码第35-36页
    2.5 产品特征分析方法及特征提取方法第36-39页
        2.5.1 产品特征应需信息来源第36-37页
        2.5.2 产品特征舒适度评价方法第37页
        2.5.3 产品特征提取主要方法第37-39页
    2.6 高速列车座椅特征编码及提取方法第39-41页
    2.7 本章小结第41-43页
第3章 高速列车座椅视觉舒适度评价与特征提取第43-63页
    3.1 引言第43页
    3.2 眼动实验第43-50页
        3.2.1 实验数据获取目标第43-44页
        3.2.2 实验具体环境及要求第44-46页
        3.2.3 实验步骤第46页
        3.2.4 实验结果分析第46-50页
    3.3 主观评价第50-51页
    3.4 座椅局部特征分析第51-54页
    3.5 特征提取与融合第54-60页
        3.5.1 高速列车座椅语义差异法分析第54-55页
        3.5.2 定义高铁座椅样本语义意向词汇第55-57页
        3.5.3 高速列车座椅特征遗传因子分析重组第57-60页
    3.6 高速列车座椅形态特征设计探讨第60-62页
    3.7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4章 高速列车座椅静态舒适度的相关性理论分析第63-83页
    4.1 引言第63-64页
    4.2 座椅静态坐压舒适度分析第64-65页
    4.3 人体骨骼形态特征分析第65-68页
        4.3.1 人体骨骼架构第65页
        4.3.2 人体骨骼形态特征及姿势第65-66页
        4.3.3 人体骨骼特征与座椅受压分布分析第66-67页
        4.3.4 国内人体骨骼特征数据第67-68页
    4.4 基于人体工学的座椅舒适性一般评价方法第68-71页
    4.5 影响高速列车座椅坐面坐压分布的因素第71-73页
    4.6 人体建模与座椅设计静态坐压评价方法第73-81页
        4.6.1 座椅舒适度设计的一般原则第73页
        4.6.2 人体数据采集分析第73-74页
        4.6.3 人体数据建模方法第74-75页
        4.6.4 座椅各项几何参数的确定第75-79页
        4.6.5 三维人体在高速列车座椅模型中的位置修正第79-81页
    4.7 本章小结第81-83页
第5章 高速列车座椅静态坐压仿真分析第83-99页
    5.1 三维人体模型导入第83-85页
    5.2 模型材料属性的定义第85-86页
    5.3 有限元网格的划分第86页
    5.4 三维人体模型与坐面接触设置第86-88页
    5.5 有限元分析求解第88页
    5.6 设计指标第88-91页
    5.7 仿真实验数据获取第91-98页
    5.8 本章小结第98-99页
第6章 高速列车座椅静态坐压测试实验与验证第99-109页
    6.1 Tekscan坐压测量系统第99-100页
    6.2 实验任务第100页
    6.3 实验流程第100-103页
    6.4 实验数据分析第103-106页
        6.4.1 高速列车座椅坐压分布分析第103-105页
        6.4.2 仿真实验与TECSCAN实验验证对比第105-106页
    6.5 静态坐压舒适度主观实验结果第106-107页
    6.6 实验总结第107页
    6.7 本章小结第107-109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09-113页
    7.1 结论第109-111页
        7.1.1 研究成果第109-110页
        7.1.2 本研究创新应用第110-111页
    7.2 课题展望第111-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21页
致谢第121-12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第123-125页
附录第125-128页

论文共1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内蒙古固阳县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下一篇:安莎三烯O-(N-环己甲酰)-D-丙氨酰基侧链加载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