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水果、蔬菜、坚果加工工业论文--果蔬加工与保藏论文

乳酸链球菌素、ε-聚赖氨酸和壳聚糖的联合使用对鲜切胡萝卜白化现象的研究

符号说明第4-9页
中文摘要第9-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1 前言第12-23页
    1.1 鲜切果蔬的发展现状第12-13页
    1.2 鲜切果蔬容易质变的原因第13-15页
        1.2.1 呼吸作用第13页
        1.2.2 酶促褐变第13页
        1.2.3 伤乙烯的产生第13-14页
        1.2.4 膜脂过氧化第14页
        1.2.5 微生物的变化第14-15页
        1.2.6 营养成分的损失第15页
    1.3 鲜切果蔬保鲜技术第15-19页
        1.3.1 低温保鲜第15-16页
        1.3.2 气调保鲜第16页
        1.3.3 辐照保鲜第16-17页
        1.3.4 臭氧保鲜第17页
        1.3.5 钙处理保鲜第17页
        1.3.6 超高压保鲜第17页
        1.3.7 超声波保鲜第17-18页
        1.3.8 纳米技术保鲜第18页
        1.3.9 涂膜保鲜第18-19页
    1.4 壳聚糖作为可食性保鲜膜的概述第19-20页
        1.4.1 壳聚糖的结构和理化性能第19页
        1.4.2 壳聚糖的成膜性第19-20页
        1.4.3 壳聚糖的抑菌机理第20页
        1.4.4 壳聚糖在果蔬保鲜上的应用第20页
    1.5 乳酸链球菌素和ε-聚赖氨酸的抑菌性能第20-22页
        1.5.1 乳酸链球菌素的性质第20-21页
        1.5.2 ε-聚赖氨酸的性质第21-22页
    1.6 鲜切胡萝卜的研究现状第22页
    1.7 本项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第22-23页
        1.7.1 研究的目的意义第22页
        1.7.2 主要研究内容第22-23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3-37页
    2.1 实验材料第23页
    2.2 主要试剂及配制第23-27页
        2.2.1 主要试剂药品第23-25页
        2.2.2 相关试剂的配制第25-27页
    2.3 主要仪器设备第27-28页
    2.4 技术路线第28页
    2.5 实验方法第28-36页
        2.5.1 保鲜液的制备第28页
        2.5.2 鲜切胡萝卜工艺流程及处理方法第28-29页
        2.5.3 理化指标的测定第29-31页
            2.5.3.1 失重率第29页
            2.5.3.2 呼吸速率第29页
            2.5.3.3 感官评价第29-30页
            2.5.3.4 褐变度和白化值的测定第30页
            2.5.3.5 Vc含量的测定第30页
            2.5.3.6 总酚含量的测定:第30-31页
            2.5.3.7 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的测定第31页
        2.5.4 表面微生物含量的测定第31-32页
        2.5.5 酶活性的测定第32-33页
        2.5.6 基因表达的测定第33-36页
            2.5.6.1 总RNA的提取第33-34页
            2.5.6.2 反转录第34-35页
            2.5.6.3 PCR引物第35页
            2.5.6.4 PCR扩增第35-36页
            2.5.6.5 胶回收第36页
            2.5.6.6 实时荧光定量PCR第36页
    2.6 统计分析第36-37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7-59页
    3.1 理化指标的测定结果第37-45页
        3.1.1 失重率的测定结果第37-38页
        3.1.2 呼吸速率的测定结果第38-39页
        3.1.3 感官评价的测定结果第39-40页
        3.1.4 白化值的测定结果第40-41页
        3.1.5 VC含量的测定结果第41-42页
        3.1.6 总酚含量的测定结果第42-43页
        3.1.7 纤维素含量的测定结果第43-44页
        3.1.8 木质素含量的测定结果第44-45页
    3.2 表面微生物含量的测定结果第45-51页
        3.2.1 YMC的测定结果第45-46页
        3.2.2 TVC的测定结果第46-47页
        3.2.3 TCC的测定结果第47-48页
        3.2.4 S.aureus的测定结果第48-49页
        3.2.5 Pseudomonas的测定结果第49-50页
        3.2.6 B.Cereus的测定结果第50-51页
    3.3 酶活性的测定结果第51-55页
        3.3.1 PAL酶活性的测定结果第51-52页
        3.3.2 PPO酶活性的测定结果第52-53页
        3.3.3 POD酶活性的测定结果第53页
        3.3.4 C4H酶活性的测定结果第53-54页
        3.3.5 4CL酶活性的测定结果第54-55页
    3.4 基因表达量的测定结果第55-59页
        3.4.1 DcPAL1、DcPAL3、DcPAL4的基因表达测定结果第55-57页
        3.4.2 DcC4H的基因表达测定结果第57-58页
        3.4.3 Dc4CL的基因表达测定结果第58-59页
4 讨论第59-61页
    4.1 壳聚糖、乳酸链球菌素和ε-聚赖氨酸复合膜保鲜效果的分析第59页
    4.2 壳聚糖、乳酸链球菌素和ε-聚赖氨酸复合涂膜对食源性微生物的分析第59页
    壳聚糖、乳酸链球菌素和ε-聚赖氨酸复合膜保鲜机理的分析第59-61页
5 结论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7页
致谢第67-68页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行业垄断及其对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
下一篇:蒸汽式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燃料汽化系统设计与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