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4页 |
绪论 | 第15-29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5-16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7-25页 |
四、基本框架 | 第25-27页 |
五、创新点、难点和不足 | 第27-29页 |
第一章 民国时期济南文化娱乐市场概述 | 第29-48页 |
一、济南文化娱乐市场的历史流变 | 第29-35页 |
二、济南文化娱乐市场孕育和发展的经济环境 | 第35-40页 |
(一) 铁路的开通,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交通便利 | 第35-37页 |
(二) 济南开埠,加速了近代化社会的转型 | 第37-40页 |
三、济南文化娱乐市场的社会文化环境 | 第40-48页 |
(一) 民主思潮的传播 | 第40-43页 |
(二) 近代大众媒介兴替下的社会文化环境 | 第43-48页 |
第二章 济南文化娱乐市场的组织构成 | 第48-136页 |
一、机构 | 第48-84页 |
(一) 班社与剧团 | 第48-65页 |
(二) 学校与票房 | 第65-69页 |
(三) 行业组织 | 第69-84页 |
二、场所 | 第84-110页 |
(一) 茶馆及其品茗休闲 | 第85-88页 |
(二) 济南演出场所的变迁和沿革 | 第88-102页 |
(三) 党营电影院的经营状况 | 第102-110页 |
三、参与者 | 第110-136页 |
(一) 工人群体 | 第110-117页 |
(二) 人力车夫 | 第117-120页 |
(三) 娼妓 | 第120-125页 |
(四) 艺人 | 第125-128页 |
(五) 特殊的女性群体 | 第128-136页 |
第三章 文化娱乐市场的空间迁徙与发展 | 第136-153页 |
一、“湖”、“泉”中心时期(1904年以前) | 第136-140页 |
(一) 欣赏美景 | 第137-138页 |
(二) 喝茶会友 | 第138-139页 |
(三) 观看表演 | 第139-140页 |
二、文化娱乐市场的空间结构过渡(1904-1911) | 第140-141页 |
三、文化娱乐市场的空间结构转型(1912-1928) | 第141-149页 |
(一) 济南城市化进程加快与文化娱乐市场的无中心化 | 第142页 |
(二) 文化娱乐市场空间的分散化布局 | 第142-149页 |
四、新的文化娱乐市场中心再次形成(1929-1949) | 第149-153页 |
(一) 文化娱乐市场新空间布局的形成 | 第149-150页 |
(二) 标志性的文化娱乐市场中心——大型综合商场 | 第150-153页 |
第四章 济南文化娱乐市场的竞争业态 | 第153-179页 |
一、多样化的市场竞争 | 第153-160页 |
二、票价的变迁及其影响 | 第160-164页 |
三、文化娱乐业的广告 | 第164-179页 |
第五章 政府对济南文化娱乐市场的管控 | 第179-202页 |
一、民国时期文化娱乐市场政府管控机构 | 第180-181页 |
二、文化娱乐市场政府管控举措 | 第181-196页 |
(一) 严格对娱乐机构等的注册备案审查 | 第181-185页 |
(二) 严格对剧本、剧目、唱词的审查 | 第185-190页 |
(三) 加强对演出秩序的维护及演出场所卫生的检查 | 第190-192页 |
(四) 加强对文化娱乐市场的赋税征收 | 第192-196页 |
三、文化娱乐市场政府管控的价值评析 | 第196-202页 |
(一) 北洋政府的文化娱乐市场管控评析 | 第196-198页 |
(二) 国民政府的文化娱乐市场管控评析 | 第198-202页 |
案例分析 | 第202-212页 |
进德会 | 第202-212页 |
结语 | 第212-218页 |
一、近代济南文化娱乐市场的发展特点 | 第213-214页 |
二、民国时期济南文化娱乐市场的历史价值 | 第214-218页 |
参考文献 | 第218-240页 |
致谢 | 第240-241页 |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241-242页 |
附件 | 第2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