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自动化元件、部件论文--发送器(变换器)、传感器论文--传感器的应用论文

无线可充电传感器网络中的移动充电调度算法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专用术语注释表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2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1.1 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第9-10页
        1.1.2 无线可充电传感器网络概述第10页
    1.2 课题来源及论文的主要工作第10页
    1.3 论文的结构安排第10-12页
第二章 可充电传感器网络相关技术第12-23页
    2.1 无线可充电传感器网络第12-17页
        2.1.1 无线可充电传感器网络的组成第12-14页
        2.1.2 无线可充电传感器网络的特点第14页
        2.1.3 无线可充电传感器网络体系与协议第14-15页
        2.1.4 无线可充电传感器网络的应用第15-16页
        2.1.5 无线可充电传感器网络的热点问题及其挑战第16-17页
    2.2 无线能量传输技术概述第17-20页
        2.2.1 无线传输能量技术介绍第17-18页
        2.2.2 三类不同的无线能量传输第18-19页
        2.2.3 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在无线可充电传感器网络方面的实用性第19-20页
    2.3 无线能量传输应用于无线可充电传感网络第20-22页
        2.3.1 全向电磁辐射技术的应用第20-21页
        2.3.2 磁共振耦合技术的应用第21-22页
    2.4 本章小结第22-23页
第三章 无线可充电传感器网络中两种模式的充电算法研究第23-39页
    3.1 引言第23-25页
        3.1.1 概述第23-24页
        3.1.2 相关研究第24-25页
    3.2 模型和问题定义第25-27页
        3.2.1 网络模型第25-26页
        3.2.2 问题的描述与定义第26-27页
    3.3 无线充电算法的设计第27-33页
        3.3.1 离线启发式算法第28-30页
        3.3.2 离线算法的流程图第30页
        3.3.3 在线启发式算法第30-32页
        3.3.4 在线算法的流程图第32-33页
    3.4 仿真系统的设计第33-34页
        3.4.1 仿真系统的介绍第33页
        3.4.2 仿真系统参数的设置第33-34页
    3.5 仿真结果与分析第34-38页
        3.5.1 在线算法和离线算法的实验分析第34-35页
        3.5.2 充电周期对充电效率的影响第35-37页
        3.5.3 总能量对充电效率的影响第37-38页
    3.6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四章 离线模式大规模无线可充电传感器网络算法第39-49页
    4.1 引言第39页
    4.2 大规模的可充电传感网络的模型第39-40页
    4.3 离线模式下大规模的可充电传感网络算法的设计第40-46页
        4.3.1 算法的理论基础第40-42页
        4.3.2 算法的具体步骤第42-45页
        4.3.3 算法的流程图第45-46页
    4.4 仿真结果与分析第46-48页
        4.4.1 仿真环境第46页
        4.4.2 仿真结果与分析第46-48页
    4.5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49-51页
    5.1 总结第49-50页
    5.2 展望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4页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第54-55页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第55-56页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56-57页
致谢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崇明东滩无机氮的迁移转化过程与影响机制分析
下一篇:基于多源共享数据的北极航道安全保障系统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