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装箱铁水联运协调衔接问题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意义、路线 | 第11-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4-16页 |
1.3 本论文研究思路 | 第16-19页 |
第2章 集装箱铁水联运特征 | 第19-24页 |
2.1 集装箱铁水联运 | 第19页 |
2.2 集装箱铁水联运的优越性 | 第19-20页 |
2.3 发展集装箱铁水联运必要性 | 第20-22页 |
2.4 目前铁水联运存在的问题 | 第22-2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集装箱铁水联运模式研究 | 第24-41页 |
3.1 集装箱铁水联运运输种类以及货源组织问题 | 第24-27页 |
3.1.1 先铁后水货物流转图 | 第24-25页 |
3.1.2 先水后铁货物流转图 | 第25页 |
3.1.3 门到门运输 | 第25-26页 |
3.1.4 门到站运输 | 第26页 |
3.1.5 站到站运输 | 第26页 |
3.1.6 站到门运输 | 第26页 |
3.1.7 货物组织措施 | 第26-27页 |
3.2 集装箱铁水联运硬件设施布局 | 第27页 |
3.3 集装箱铁水联运业务流程 | 第27-37页 |
3.3.1 集装箱铁水联运参与部门 | 第28页 |
3.3.2 集装箱铁水联运业务类型 | 第28-30页 |
3.3.3 进口业务流程具体步骤 | 第30-31页 |
3.3.4 出口业务流程具体步骤 | 第31-34页 |
3.3.5 铁水联运业务流程具体步骤 | 第34-36页 |
3.3.6 铁水联运业务流程具体步骤 | 第36-37页 |
3.4 集装箱铁水联运单证流转流程 | 第37-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集装箱铁水联运协调衔接关键问题研究 | 第41-56页 |
4.1 基础设施衔接问题 | 第41-45页 |
4.1.1 目前基础设施衔接存在的问题 | 第41-42页 |
4.1.2 港口场站选址布局问题的方法 | 第42-43页 |
4.1.3 技术设备衔接原则 | 第43-45页 |
4.2 运输组织衔接问题 | 第45-52页 |
4.2.1 PERT网络方法概述 | 第45-48页 |
4.2.2 铁路箱下水业务流程协同优化 | 第48-51页 |
4.2.3 各运输部门协调衔接优化建议 | 第51-52页 |
4.3 信息交互衔接问题 | 第52-54页 |
4.4 管理部门衔接问题 | 第54-55页 |
4.4.1 管理部门协调衔接存在的问题 | 第54页 |
4.4.2 管理部门彼此之间关系 | 第54-55页 |
4.4.3 管理部门协调衔接建议 | 第5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城厢-万州集装箱铁水联运实例分析 | 第56-66页 |
5.1 成都地区铁水联运各参与方简介 | 第56-59页 |
5.1.1 成都集装箱城厢中心站简介 | 第56-58页 |
5.1.2 四川中铁集装箱物流有限公司简介 | 第58页 |
5.1.3 万州港江简介 | 第58-59页 |
5.1.4 城厢和万州铁路站运量 | 第59页 |
5.2 城厢-万州集装箱铁水联运现有流程 | 第59-61页 |
5.3 城厢-万州集装箱铁水联运现有流程存在问题 | 第61-64页 |
5.3.1 基础设施衔接不紧密 | 第61-62页 |
5.3.2 铁路段运输申请流程繁复 | 第62-63页 |
5.3.3 信息化程度低 | 第63-64页 |
5.3.4 运输时间不稳定 | 第64页 |
5.4 城厢-万州集装箱铁水联运现有流程优化建议 | 第64-65页 |
5.4.1 完善电商系统 | 第64-65页 |
5.4.2 协调各运输方式作业衔接时间 | 第65页 |
5.4.3 加强管理部门沟通 | 第65页 |
5.4.4 开辟新的联运通道 | 第6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