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1.3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5-22页 |
1.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1.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第17-22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22页 |
1.3 主要内容与研究框架 | 第22-24页 |
1.3.1 论文内容 | 第22-23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23-2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4页 |
1.5 研究的创新与主要问题 | 第24-26页 |
第二章 盈余管理和财务报告基本理论 | 第26-36页 |
2.1 投资者保护理论 | 第26-27页 |
2.1.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6-27页 |
2.1.2 不完全契约理论 | 第27页 |
2.2 盈余管理理论 | 第27-32页 |
2.2.1 盈余管理定义 | 第27-28页 |
2.2.2 适度和过度盈余管理行为的界定 | 第28-29页 |
2.2.3 盈余管理度量方法 | 第29-32页 |
2.3 相关理论 | 第32-33页 |
2.3.1 信息不对称 | 第32页 |
2.3.2 法律论 | 第32-33页 |
2.3.3 其他相关理论 | 第33页 |
2.4 本文倡导的投资者保护理念 | 第33-36页 |
第三章 创业板盈余管理季度分布现状分析 | 第36-40页 |
3.1 分析方法选择 | 第36页 |
3.2 指标选取 | 第36-37页 |
3.3 数据描述性统计 | 第37页 |
3.4 创业板季报盈余分布现状 | 第37-38页 |
3.5 分析结果与解析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创业板上市公司季度报告盈余管理实证研究 | 第40-54页 |
4.1 研究假设 | 第40页 |
4.2 研究样本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40-41页 |
4.3 变量选取 | 第41-42页 |
4.4 实证模型的构建 | 第42页 |
4.5 实证检验 | 第42-49页 |
4.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2-43页 |
4.5.2 年度数据多元回归分析 | 第43-45页 |
4.5.3 季度数据多元回归分析 | 第45-48页 |
4.5.4 利用实证数据的牛熊盈余管理分析 | 第48-49页 |
4.6 基于实证研究结果的创业板季度报告盈余管理分析 | 第49-54页 |
4.6.1 折旧带来的观察 | 第49-51页 |
4.6.2 基于机会的分析 | 第51-52页 |
4.6.3 基于动因的分析 | 第52-53页 |
4.6.4 季度报表的可靠性分析 | 第53-54页 |
第五章 季度报告规范与投资者保护政策建议 | 第54-57页 |
5.1 季度报告的规范措施 | 第54-55页 |
5.1.1 季度报告信任度构建 | 第54-55页 |
5.2 投资者保护政策建议 | 第55-57页 |
5.2.1 泼冷水制度 | 第55页 |
5.2.2 支持建立中小股东信息交流系统 | 第55页 |
5.2.3 股东责任明确 | 第55-56页 |
5.2.4 证券公司服务型改革 | 第56页 |
5.2.5 创业板退出审理制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9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57-58页 |
二、局限性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附录 | 第65-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