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公司精益生产实践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1 中国制造业发展状态 | 第8-9页 |
1.1.2 市场的挑战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0-11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4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11-1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4.2 结构安排 | 第12-14页 |
1.5 研究主要创新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精益生产理论综述 | 第15-22页 |
2.1 精益生产的概念研究 | 第15-17页 |
2.1.1 国外精益生产概念研究 | 第15-16页 |
2.1.2 国内精益生产概念研究 | 第16-17页 |
2.2 精益生产相关理论 | 第17-20页 |
2.2.1 精益思维 | 第17-18页 |
2.2.2 精益生产两大支柱 | 第18页 |
2.2.3 精益生产管理的特点 | 第18-19页 |
2.2.4 精益生产的优越性 | 第19-20页 |
2.3 精益理论的应用研究 | 第20-22页 |
2.3.1 精益理论国外应用研究 | 第20-21页 |
2.3.2 精益理论国内应用研究 | 第21-22页 |
第三章 S公司现状分析 | 第22-27页 |
3.1 S公司简介 | 第22页 |
3.2 S公司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22-26页 |
3.2.1 S公司经营现状 | 第22-23页 |
3.2.2 问题原因分析 | 第23-26页 |
3.3 推行精益生产的必要性 | 第26-27页 |
第四章 推行精益生产的措施 | 第27-47页 |
4.1 前期筹备工作 | 第27-30页 |
4.1.1 成立专门机构 | 第27页 |
4.1.2 现场问题调研 | 第27-28页 |
4.1.3 营造精益氛围 | 第28-30页 |
4.1.4 确定试点班组 | 第30页 |
4.1.5 设定改善目标 | 第30页 |
4.2 推行精益生产的局部性具体措施 | 第30-42页 |
4.2.1 构建精益试点班组 | 第30-31页 |
4.2.2 现场改善 | 第31-33页 |
4.2.3 人员适应性调整 | 第33-38页 |
4.2.4 推进TPM | 第38-40页 |
4.2.5 标准作业制定 | 第40-41页 |
4.2.6 厂区布置重新规划 | 第41-42页 |
4.3 推行精益生产的系统性措施 | 第42-47页 |
4.3.1 聘请外部专业公司进行示范性推广 | 第42-43页 |
4.3.2 构建“拉动式”生产组织模式 | 第43-44页 |
4.3.3 构建精益生产制度体系 | 第44-47页 |
第五章 精益改善效果评估及改进措施 | 第47-53页 |
5.1 定性改善成果 | 第47页 |
5.1.1 营造出人人学精益的良好氛围 | 第47页 |
5.1.2 培养了一批精益推进骨干 | 第47页 |
5.2 定量改善效果 | 第47-50页 |
5.2.1 生产周期改善情况 | 第47-48页 |
5.2.2 设备停台率改善情况 | 第48-49页 |
5.2.3 质量指标改善情况 | 第49-50页 |
5.3 进一步改进措施 | 第50-53页 |
5.3.1 重新设置改善目标 | 第50-51页 |
5.3.2 系统化实施精益生产 | 第51页 |
5.3.3 将精益生产工作向外延伸 | 第51页 |
5.3.4 加强信息化建设 | 第51-53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 | 第53-55页 |
6.1 改善成果仍需固化 | 第53页 |
6.2 改善深度仍然不够 | 第53-54页 |
6.3 仅在生产体系内部进行了推行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附录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