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体验式主题班会对中职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践研究--以S市某中等专业学校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绪论第8-10页
    1.1 研究背景第8-9页
    1.2 研究意义第9-10页
第2章 文献综述第10-23页
    2.1 体验式主题班会的研究第10-13页
        2.1.1 体验的内涵第10页
        2.1.2 主题班会的内涵第10-11页
        2.1.3 体验式主题班会的内涵第11-13页
    2.2 心理健康的研究第13-15页
        2.2.1 心理健康的内涵第13-14页
        2.2.2 中职生心理健康状况相关研究第14-15页
    2.3 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第15-17页
        2.3.1 团体心理辅导的发展第15页
        2.3.2 团体心理辅导的内涵第15-16页
        2.3.3 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方面的研究第16-17页
    2.4 体验式主题班会的理论依据第17-19页
        2.4.1 体验式教学法第17-18页
        2.4.2 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第18-19页
    2.5 体验式主题班会设计的设计与实施第19-23页
        2.5.1 体验式主题班会的特征第19页
        2.5.2 体验式主题班会设计的目标第19-20页
        2.5.3 体验式主题班会的设计原则第20-21页
        2.5.4 体验式主题班会的实施的环节第21-23页
第3章 研究设计第23-30页
    3.1 研究目的第23页
    3.2 研究假设第23页
    3.3 研究设计第23-24页
    3.4 研究过程第24-25页
        3.4.1 被试的选取第24页
        3.4.2 研究的工具第24页
        3.4.3 实施干预过程第24-25页
    3.5 体验式主题班会内容的设计第25-28页
        3.5.1 体验式主题班会内容设计依据第25-26页
        3.5.2 体验式主题班会内容第26-28页
    3.6 访谈研究的设计第28-29页
        3.6.1 访谈方式第28页
        3.6.2 访谈过程第28页
        3.6.3 访谈提纲第28-29页
        3.6.4 访谈后的资料整理第29页
    3.7 无关变量控制第29-30页
第4章 结果与分析第30-43页
    4.1 干预前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第30页
    4.2 干预前中职生的不良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第30-31页
    4.3 体验式主题班会干预效果的量化分析第31-33页
        4.3.1 实验组前测与控制组前测分数的同质性检验第31-32页
        4.3.2 实验组后测与控制组后测分数的差异性检验第32-33页
    4.4 六个月之后的追踪研究第33-34页
        4.4.1 实验组与控制组追踪分数的差异性检验第33-34页
    4.5 体验式主题班会干预的案例资料分析第34-43页
        4.5.1 《扬起自信的风帆,做最棒的自己》案例第34-37页
        4.5.2 《沟通,从“心,开始》案例第37-40页
        4.5.3 《我的未来不是梦》案例第40-43页
第5章 讨论与建议第43-48页
    5.1 干预后中职生心理健康状况讨论第43-45页
        5.1.1 干预后中职的人际关系方面有明显的改善第43-44页
        5.1.2 干预后抑郁、偏执、强迫心理有明显的改善第44-45页
    5.2 追踪后的研究分析第45-46页
        5.2.1 追踪研究验证了体验式主题班会干预效果的持续性第45-46页
        5.2.2 追踪研究后其他因子显著变化的原因第46页
    5.3 本研究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第46页
    5.4 体验式主题班会实施的建议第46-48页
        5.4.1 体验式主题班会对班主任的建议第46-47页
        5.4.2 体验式主题班会对参与者的建议第47-48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48-50页
    6.1 结论第48页
    6.2 研究的创新性第48-49页
    6.3 不足与展望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4页
附录第54-55页
致谢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情绪面孔搜索的不对称性--基于预览搜索范式
下一篇:意译启动对初中生汉—英语码转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