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选题缘起和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非现场审计理论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1.3.1 非现场审计的定义 | 第12页 |
1.3.2 非现场审计与现场审计的联系与区别 | 第12-13页 |
1.4 国内外非现场审计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4.1 国外非现场审计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4.2 国内非现场审计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5 论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8-20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第二章 H银行非现场审计实施现状 | 第20-25页 |
2.1 人员配置及制度体系 | 第20-21页 |
2.2 系统建设 | 第21-22页 |
2.3 数据平台建设 | 第22-23页 |
2.4 分析工具使用及模型建设 | 第23页 |
2.5 风险指标体系建设 | 第23-2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H银行非现场审计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5-40页 |
3.1 H银行非现场审计工作案例分析 | 第25-35页 |
3.1.1 H银行小企业贷款业务基本情况 | 第25-29页 |
3.1.2 H银行小企业贷款客户资金归行情况 | 第29-30页 |
3.1.3 抽样检查发现的问题 | 第30-34页 |
3.1.4 风险提示 | 第34-35页 |
3.2 H银行非现场审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35-37页 |
3.2.1 尚未形成规范化的工作机制 | 第35-36页 |
3.2.2 尚未建立固态化和常规化的审计平台 | 第36页 |
3.2.3 尚未形成科学的审计项目开展体系 | 第36-37页 |
3.2.4 尚未建立高效的审计工作团队 | 第37页 |
3.3 H银行非现场审计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7-39页 |
3.3.1 内部原因 | 第37-38页 |
3.3.2 外部原因 | 第38-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国外银行非现场审计实施的经验借鉴 | 第40-47页 |
4.1 国外银行非现场审计实施的经验特点 | 第40-44页 |
4.1.1 独立、权威的审计组织机构 | 第40-41页 |
4.1.2 灵活科学的审计技术 | 第41-42页 |
4.1.3 审计重点突出,针对性强 | 第42-43页 |
4.1.4 高度重视审计人员素质的提高 | 第43-44页 |
4.2 国外银行非现场审计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第44-46页 |
4.2.1 体制及工作机制启示 | 第44页 |
4.2.2 技术及信息平台启示 | 第44-45页 |
4.2.3 审计项目开展启示 | 第45页 |
4.2.4 专业人才管理启示 | 第45-4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完善H银行非现场审计实施的对策 | 第47-55页 |
5.1 建立系统规范的非现场审计工作机制 | 第47-49页 |
5.1.1 确立非现场审计工作模式 | 第47-48页 |
5.1.2 规范非现场审计工作流程 | 第48页 |
5.1.3 建立非现场审计工作总结交流机制 | 第48-49页 |
5.1.4 强化非现场审计工作考核评价机制 | 第49页 |
5.2 打造功能齐全的非现场审计信息平台 | 第49-50页 |
5.2.1 继续完善非现场审计信息平台建设 | 第49-50页 |
5.2.2 重点解决非现场审计数据的获取问题 | 第50页 |
5.3 开展科学高效的非现场审计项目 | 第50-51页 |
5.3.1 建立非现场审计项目开展的方法体系 | 第51页 |
5.3.2 逐步完善非现场审计项目开展工作 | 第51页 |
5.4 成立相对完善的非现场审计工作团队 | 第51-54页 |
5.4.1 形成层次分明、职责清晰的非现场审计工作组织架构 | 第52-53页 |
5.4.2 打造相对稳定、分工协作的非现场审计核心工作团队 | 第53-54页 |
5.4.3 持续提升非现场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 | 第5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