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1-19页 |
(一) 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 第11-15页 |
(二) 学术前史 | 第15-19页 |
第一章 金陵大学历史系沿革 | 第19-36页 |
(一) 草创时期(1924—1929) | 第19-22页 |
(二) 大发展时期(1930-1937) | 第22-29页 |
(三) 华西坝时期(1938-1946) | 第29-36页 |
第二章 金陵大学历史系的课程设置 | 第36-57页 |
(一) 外国史课程的设置与特色 | 第39-46页 |
1. 外国通史类 | 第41-43页 |
2. “中国中心”的国别史课程 | 第43-44页 |
3. 专门史等课程的补充 | 第44-46页 |
(二) 中国史课程的丰富与拓展 | 第46-50页 |
1. 中国通史类课程 | 第46-48页 |
2. 中国断代史与专门史课程的扩充 | 第48-50页 |
(三) 其他历史类课程 | 第50-57页 |
1. 史学理论与方法 | 第50-51页 |
2. 顺时代之“势”:边疆史地类课程与边疆史研究的兴起 | 第51-57页 |
第三章 金陵大学历史系师生群像 | 第57-76页 |
(一) 金大历史学会的组织与活动 | 第57-67页 |
(二) 贝德士与金大历史系学生群体 | 第67-72页 |
(三) 教学与研究并进:中国文化研究所与历史系 | 第72-76页 |
第四章 联系与“对话”:金陵大学历史系与中国近代史学教育 | 第76-97页 |
(一) “学人”视角:贝德士与金陵大学史学教育 | 第76-84页 |
1. “平衡杆”:贝德士与金大历史教学 | 第76-79页 |
2. 中西学术的会通 | 第79-84页 |
(二) 学术评论与开拓:陈恭禄与中国近代史 | 第84-94页 |
(三) 王绳祖与中国世界史学科 | 第94-97页 |
结语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5页 |
附录 | 第105-110页 |
致谢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