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1-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框架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2章 人员流失的判定及其文献综述 | 第15-25页 |
·人员流失的判定 | 第15-16页 |
·认识人员流失 | 第15页 |
·对人员流失总体水平的衡量 | 第15-16页 |
·人员流失的结构性衡量 | 第16页 |
·人员流失成本的量化模型 | 第16-18页 |
·Bliss模型 | 第16-17页 |
·Flamholm模型 | 第17页 |
·Sorensen & Jones模型 | 第17页 |
·Cascio模型 | 第17页 |
·广义流失成本计算方法 | 第17-18页 |
·人员流失的相关理论模型 | 第18-23页 |
·March & Simon模型 | 第18-19页 |
·中松义郎的目标一致理论 | 第19-20页 |
·Price模型 | 第20-22页 |
·Mobley模型 | 第22-23页 |
·文献综述 | 第23-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基于MARCH&SIMON模型的HY公司员工流失问题分析 | 第25-33页 |
·HY公司概况 | 第25页 |
·HY公司员工构成特征描述 | 第25-27页 |
·学历构成 | 第25-26页 |
·员工按技能/岗位构成 | 第26页 |
·员工性别构成 | 第26页 |
·员工年龄构成 | 第26-27页 |
·HY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27-30页 |
·业务员垄断客户资源 | 第27-28页 |
·奖酬激励注重短期效果,忽视长期作用 | 第28页 |
·强调管理一般职能,忽视管理整体系统 | 第28-29页 |
·过于注重短期利益,缺乏有效长远规划 | 第29页 |
·薪金福利缺乏竞争力 | 第29-30页 |
·绩效考核体系不规范 | 第30页 |
·HY公司人力资源流失对企业的影响 | 第30-33页 |
·企业成本的增加 | 第31页 |
·客户资源的流失 | 第31页 |
·企业声望的降低 | 第31-33页 |
第4章 HY公司人员流失深层动因分析 | 第33-39页 |
·公司因素对HY公司人员流失的影响 | 第33-35页 |
·职业类型对人才流失的影响 | 第33页 |
·企业规模对人才流失的影响 | 第33-34页 |
·工资水平对人才流失的影响 | 第34页 |
·职位的工作内容对人才流失的影响 | 第34-35页 |
·个体因素对HY公司人员流失的影响 | 第35-37页 |
·职业生涯阶段不同 | 第35页 |
·年龄对HY公司人员流失的影响 | 第35-36页 |
·性别对HY公司人员流失的影响 | 第36页 |
·工作业绩对HY公司人员流失的影响 | 第36-37页 |
·个性差异 | 第37页 |
·社会因素对HY公司人员流失的影响 | 第37-39页 |
·社会约束机制的健全性 | 第37页 |
·劳动市场信息的流动性 | 第37-38页 |
·HY公司人员职业特征 | 第38页 |
·同类行业竞争程度的加剧 | 第38-39页 |
第5章 HY公司人员流失应对策略分析 | 第39-49页 |
·有效招聘 | 第39-40页 |
·完善企业激励晋升机制 | 第40-42页 |
·建立和完善内部竞聘制度 | 第40页 |
·轮岗制度 | 第40-41页 |
·建立中高层管理人员股票股权制度 | 第41页 |
·对不同类型员工的激励 | 第41-42页 |
·建立丰厚的薪酬福利制度 | 第42-43页 |
·管理人员薪资制度 | 第42页 |
·技术人员薪资制度 | 第42-43页 |
·营销人员的薪资制度 | 第43页 |
·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 第43-45页 |
·“不患寡而患不均” | 第43-44页 |
·“做平台,不做跳台;要人才,更要人心” | 第44-45页 |
·加强对员工的培训 | 第45-46页 |
·培训计划阶段 | 第45页 |
·培训实施阶段 | 第45页 |
·培训评估阶段 | 第45-46页 |
·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 | 第46-47页 |
·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 | 第46页 |
·制订有效的绩效标准 | 第46-47页 |
·建立有效的离职管理 | 第47-49页 |
·端正对离职的认识 | 第47页 |
·留人而不强人所难 | 第47页 |
·全面的离职管理程序 | 第47-49页 |
结束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卷内备考表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