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 第8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 ·选题意义 | 第8页 |
| ·研究现状综述 | 第8-10页 |
| ·理论基础 | 第10页 |
| ·研究思路和原则 | 第10-11页 |
|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0页 |
| ·本文研究的方法 | 第10-11页 |
| ·语料来源 | 第11-12页 |
| 第二章“动词+(一)个+形容词”的构式判断 | 第12-22页 |
| ·构式的界定 | 第12-15页 |
| ·“动词+(一)个+形容词”是一种构式 | 第15-21页 |
| ·“动词+(一)个+形容词”的形式 | 第15-16页 |
| ·“动词+(一)个+形容词”的意义 | 第16-19页 |
| ·“动词+(一)个+形容词”的功能 | 第19页 |
| ·“动词+(一)个+形容词”的特点 | 第19-21页 |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 第三章“动词+(一)个+形容词”构式的语义考察 | 第22-30页 |
| ·构式中动词和形容词之间的语义关系 | 第22-23页 |
| ·构式中动词和构式的语义互动 | 第23-24页 |
| ·动词在构式制约下的特点 | 第23-24页 |
| ·构式中形容词和构式的语义互动 | 第24-25页 |
| ·形容词在构式制约下的特点 | 第24-25页 |
| ·构式中“(一)个”的特殊用法 | 第25-27页 |
| ·对相似构式“那叫一个X”的考察 | 第27-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四章“动词+(一)个+形容词”构式的功能考察 | 第30-41页 |
| ·“动词+(一)个+形容词”构式的句法功能 | 第30-31页 |
| ·“动词+(一)个+形容词”构式的语义功能 | 第31-36页 |
| ·“动词+(一)个+形容词”的主观化 | 第31-35页 |
| ·“动词+(一)个+形容词”的有界化 | 第35-36页 |
| ·“动词+(一)个+形容词”构式的语用功能 | 第36-39页 |
| ·“动词+(一)个+形容词”构式凸显事件完整性 | 第36-37页 |
| ·“动词+(一)个+形容词”凸显焦点信息 | 第37-38页 |
| ·“动词+(一)个+形容词”的情态功能 | 第38-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 第五章“动词+(一)个+形容词”构式形成的动因及认知基础 | 第41-46页 |
| ·“动词+(一)个+形容词”构式形成的动因 | 第41-42页 |
| ·焦点和凸显理论 | 第41-42页 |
| ·距离象似性动因 | 第42页 |
| ·“动词+(一)个+形容词”构式形成的认知基础 | 第42-45页 |
| ·隐喻 | 第42-43页 |
| ·转喻 | 第43-44页 |
| ·转喻和隐喻的相互作用 | 第44-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六章 结语 | 第46-48页 |
| ·结论 | 第46页 |
| ·研究价值 | 第46-47页 |
| ·不足之处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个人简历 | 第52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