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论文--交通工程与交通管理论文

基于慢行交通的人性化城市公共空间重塑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3页
第1章 绪论第13-24页
   ·课题背景第13-14页
     ·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思考第13页
     ·慢行交通的回归第13页
     ·慢行交通是重塑人性化城市公共空间的良药第13-14页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4-15页
     ·研究目的第14页
     ·研究意义第14-15页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第15-16页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5页
     ·研究的方法第15-16页
   ·相关研究综述第16-23页
     ·相关理论研究第16-20页
     ·相关实践研究第20-23页
   ·技术路线第23-24页
第2章 人性化公共空间和慢行交通的基础理论研究第24-33页
   ·人性化城市公共空间概念第24-25页
     ·相关概念界定第24-25页
     ·人性化城市公共空间第25页
   ·城市公共空间的分类第25-26页
     ·交通领域第26页
     ·空间领域第26页
   ·人性化城市公共空间重塑的必要性第26-27页
   ·慢行交通系统简述第27-31页
     ·慢行交通的概念、特征及分类第27-28页
     ·慢行交通的地位与优势第28-29页
     ·慢行交通系统现状发展研究第29-31页
   ·构建慢行交通系统的必要条件第31-32页
     ·完善的慢行交通基础设施第31页
     ·健全的的管理措施和政策体系第31页
     ·舒适的慢行出行环境第31-32页
   ·小结第32-33页
第3章 人性化城市公共空间重塑系统构建研究第33-74页
   ·内容框架第33-34页
   ·系统构建原则、理念与目标第34-36页
     ·构建原则第34页
     ·理念与目标第34-36页
   ·重塑系统构建的必要条件第36-38页
     ·完善的慢行交通系统第36页
     ·快—慢交通的协调与衔接第36-38页
     ·适宜的慢行空间范围第38页
   ·人性化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构建第38-41页
     ·系统构成要素分析第38-40页
     ·人性化城市公共空间的层级构建第40-41页
   ·慢行交通系统构建第41-48页
     ·系统要素分析第41-42页
     ·慢行交通系统的建构第42-48页
   ·慢行交通和人性化公共空间的融合研究第48-52页
     ·基于城市交通的公共空间演变历程第48-51页
     ·慢行交通和人性城市化公共空间的融合第51-52页
   ·人性化的慢行—公共空间融合模式研究第52-58页
     ·宏观层面—公交导向模式第52-53页
     ·中观层面—慢行联络模式第53-55页
     ·微观层面—慢行主导模式第55-56页
     ·慢行友好模式第56-58页
   ·慢行友好模式下的人性化公共空间重塑系统建构第58-73页
     ·系统要素分析第58-59页
     ·系统内容构成第59-65页
     ·对策建议第65-73页
   ·小结第73-74页
第4章 慢行友好模式引导莱山区空间布局优化实践第74-90页
   ·背景分析第74页
   ·建设现状分析与评价第74-75页
     ·公共空间布局现状第74页
     ·慢行交通系统现状第74-75页
     ·公交系统现状第75页
   ·规划战略、原则及目标第75-76页
     ·总体战略第75页
     ·规划目标第75-76页
   ·基于慢行友好模式对项目规划的前期思考第76-77页
     ·划分适宜尺度的街区地块第76页
     ·街区内部功能的有效混合第76页
     ·实现功能总体布局最优为先,内部优化次之第76-77页
     ·注重慢行交通空间的营造,考虑衔接系统的完善第77页
   ·慢行交通友好模式引导下的规划第77-89页
     ·宏观层面:慢行—公共空间层级递进的关联第77-79页
     ·中观层面—重点公共空间慢行交通组织第79-81页
     ·微观层面—相关设施与环境设计探讨第81-89页
   ·小结第89-90页
结论第90-91页
参考文献第91-9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4-95页
致谢第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融合绿色廊道的寒地城市慢行系统构建研究--以长春市为例
下一篇:城市商业中心区停车空间优化设计研究--以长春市红旗街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