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引言 | 第9-15页 |
一、 选题原因 | 第9-10页 |
(一) 加强思想方法的学习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 第9页 |
(二) 改变应试教育忽视思想方法指导的做法 | 第9-10页 |
(三)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需要 | 第10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一) 有利于形成小学生的数学思维 | 第10页 |
(二) 指导教师更好地设计小学方程教学 | 第10-11页 |
三、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1页 |
(一) 方程 | 第11页 |
(二) 小学方程教学 | 第11页 |
(三) 数学思想方法 | 第11页 |
(四) 数学思想方法指导 | 第11页 |
四、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一) 关于数学方法的研究 | 第11-13页 |
(二) 有关小学方程教学的研究 | 第13页 |
五、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一) 课堂观察法 | 第13页 |
(二) 文本分析法 | 第13-15页 |
第一章 小学阶段方程教学中常用的数学方法 | 第15-22页 |
一、 模型思想 | 第15-17页 |
(一) 数学模型的内涵 | 第15页 |
(二) 模型思想在方程教学中的作用 | 第15-16页 |
(三) 模型思想在小学方程教学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二、 化归思想 | 第17-18页 |
(一) 化归思想的内涵 | 第17页 |
(二) 数学化归在小学方程教学中的作用 | 第17-18页 |
(三) 化归思想在小学方程教学中的应用 | 第18页 |
三、 符号化思想 | 第18-19页 |
(一) 符号化思想的内涵 | 第18页 |
(二) 符号化思想在小学方程教学中的作用 | 第18-19页 |
(三) 符号化思想在小学方程教学中的应用 | 第19页 |
四、 数形结合思想 | 第19-21页 |
(一) 数形结合思想的内涵 | 第19页 |
(二) 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方程教学中的作用 | 第19-20页 |
(三) 数形结合思想在方程中的应用 | 第20-21页 |
五、 归纳思想 | 第21-22页 |
(一) 归纳思想的内涵 | 第21页 |
(二) 归纳思想在小学方程教学中的作用 | 第21页 |
(三) 归纳思想在小学方程教学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小学方程教学的课例分析 | 第22-45页 |
一、 《用字母表示数》课例分析 | 第22-29页 |
(一) 教材分析 | 第22页 |
(二) 教学目标 | 第22-23页 |
(三) 《用字母表示数》教学实录及分析 | 第23-29页 |
二、 《方程的意义》课例分析 | 第29-36页 |
(一) 教材分析 | 第30页 |
(二) 教学目标 | 第30页 |
(三) 《方程的意义》教学实录及分析 | 第30-36页 |
三、 简易方程《解决问题》课例分析 | 第36-45页 |
(一) 教材分析 | 第37页 |
(二) 教学目标 | 第37页 |
(三) 《解决问题》教学实录及分析 | 第37-45页 |
第三章 小学方程教学思想方法指导应注意的问题和教学建议 | 第45-48页 |
一、 应注意的问题 | 第45-46页 |
(一) 小学方程教学的生活化、情境化 | 第45页 |
(二) 注重学生的理解过程 | 第45页 |
(三) 注重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 第45页 |
(四) 注重学生实践和操作能力 | 第45页 |
(五) 注重课堂上学生出现的“错题” | 第45-46页 |
二、 教学建议 | 第46-48页 |
(一) 注意掌握教学目标的适切性 | 第46页 |
(二) 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 | 第46页 |
(三) 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 | 第46页 |
(四) 夯实概念与原理的教学 | 第46-47页 |
(五) 重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注释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后记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