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 ·课题来源 | 第12页 |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2-14页 |
|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转向架测试台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实验台定位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20页 |
| 第2章 转向架悬挂参数分析及测定方法 | 第20-36页 |
| ·转向架介绍 | 第20-23页 |
| ·转向架基本构造 | 第20-21页 |
| ·高速列车转向架特点 | 第21-23页 |
| ·转向架悬挂参数对运行性能的影响 | 第23-25页 |
| ·一系悬挂刚度的影响 | 第23-24页 |
| ·二系悬挂刚度的影响 | 第24-25页 |
| ·转向架悬挂参数测定方法 | 第25-33页 |
| ·一系悬挂刚度测定 | 第26-27页 |
| ·二系悬挂刚度的测定 | 第27-30页 |
| ·心盘、旁承回转摩擦力矩测试 | 第30-31页 |
| ·转向架相对摩擦系数的测定 | 第31-32页 |
| ·径向刚度测试模型及方法 | 第32-33页 |
| ·转向架参数测试台及纵、横向定位装置的功能 | 第33-36页 |
| ·转向架参数测试台的基本功能 | 第33页 |
| ·纵、横向定位装置所需满足的要求 | 第33-36页 |
| 第3章 转向架参数测试纵、横向定位方案建模 | 第36-48页 |
| ·转向架构架纵、横向定位类型的选择 | 第36-37页 |
| ·构架纵向定位类型的选择 | 第36-37页 |
| ·构架横向定位类型的选择 | 第37页 |
| ·转向架纵、横向定位的三种方案Solid works建模 | 第37-44页 |
| ·窄板四管焊接立柱电动斜撑止推横梁方案 | 第37-39页 |
| ·构架底端约束与固定三维卡具方案 | 第39-40页 |
| ·可拆卸龙门立柱兼十字运动横向支撑方案 | 第40-44页 |
| ·方案设计中零部件的设计与选择 | 第44-47页 |
| ·测力传感器的选型 | 第44-45页 |
| ·伺服电机的选型 | 第45-46页 |
| ·减速器的选择 | 第46-47页 |
| ·滚珠丝杠的选择 | 第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4章 基于Vague集定位方案的灰色决策 | 第48-62页 |
| ·Vague集理论以及在机械方案决策中的应用 | 第48-50页 |
| ·Vague集理论 | 第48页 |
| ·Vague集的相似度量分析 | 第48-50页 |
| ·灰色决策和区间灰数 | 第50-55页 |
| ·效果测度 | 第50-51页 |
| ·灰色决策方法 | 第51-52页 |
| ·灰色决策步骤 | 第52页 |
| ·区间灰数及利用区间灰数处理Vague集 | 第52-55页 |
| ·基于Vague集相似度量的灰色纵、横向定位方案决策 | 第55-60页 |
| ·机械系统结构方案评价指标体系 | 第55-58页 |
| ·基于Vague集的灰色纵、横向定位方案决策步骤 | 第58-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 第5章 纵、横向定位方案的有限元模态分析 | 第62-78页 |
| ·有限元分析方法 | 第62-63页 |
| ·有限元分析法的特点 | 第62-63页 |
| ·有限元法在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 第63页 |
| ·有限元分析软件的选择 | 第63-66页 |
| ·ANSYS Workbench软件介绍 | 第63-64页 |
| ·ANSYS Workbench的分析步骤和模块 | 第64-65页 |
| ·ANSYS Workbench与Solid Works的接口 | 第65-66页 |
| ·模态分析理论 | 第66-69页 |
| ·模态分析的概念 | 第66-67页 |
| ·模态分析基本理论 | 第67-68页 |
| ·模态分析的应用 | 第68-69页 |
| ·可拆卸龙门架兼十字运动横向支撑刚度分析 | 第69-74页 |
| ·刚度分析理论 | 第69-70页 |
| ·定位系统方案刚度分析步骤 | 第70-72页 |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72-73页 |
| ·结论 | 第73-74页 |
| ·纵、横向定位方案结构的模态分析 | 第74-77页 |
| ·模态分析的步骤 | 第74页 |
| ·横向可拆卸龙门立柱整体模态分析 | 第74-75页 |
| ·回字形支座总成模态分析 | 第75-76页 |
| ·纵向定位部分模态分析 | 第76-77页 |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 第6章 全文工作总结及展望 | 第78-80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78-79页 |
| ·后续工作展望 | 第79-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82-84页 |
| 致谢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