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二、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基本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2-13页 |
第三节 概念界定及基本特征 | 第13-16页 |
一、 产业的概念界定及内涵 | 第13页 |
二、 钢铁工业的概念界定及内涵 | 第13-14页 |
三、 钢铁工业的基本特征 | 第14-16页 |
第四节 研究的难点和创新之处 | 第16-19页 |
一、 研究中的难点 | 第16-17页 |
二、 拟采取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 第17页 |
三、 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第二章 钢铁工业竞争力理论综述 | 第19-28页 |
第一节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9-21页 |
一、 比较优势理论 | 第19页 |
二、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 第19-20页 |
三、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第20-21页 |
四、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第21页 |
五、 动态能力理论和竞争动力学方法 | 第21页 |
第二节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1-23页 |
一、 生产力、市场力学说 | 第21-22页 |
二、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学说 | 第22页 |
三、 综合生产能力学说 | 第22页 |
四、 产业集群学说 | 第22-23页 |
五、 其他研究综述 | 第23页 |
第三节 钢铁工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 第23-28页 |
一、 规模经济 | 第23-24页 |
二、 运营效率 | 第24页 |
三、 成本控制 | 第24-25页 |
四、 质量管理 | 第25-26页 |
五、 技术创新 | 第26页 |
六、 外部性约束 | 第26-28页 |
第三章 世界钢铁工业不同时期竞争力分析 | 第28-33页 |
第一节 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演进及现状 | 第28-32页 |
一、 粗钢产量 | 第28-30页 |
二、 粗钢表观消费量 | 第30-32页 |
第二节 欧洲钢铁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演进 | 第32-33页 |
一、 二战前欧洲钢铁工业的发展期 | 第32-33页 |
二、 二战后欧洲钢铁工业恢复期 | 第33-34页 |
三、 二战后欧洲钢铁工业改扩建期 | 第34页 |
四、 二战后欧洲钢铁工业调整期 | 第34-35页 |
五、 二战后欧洲钢铁工业稳定发展期 | 第35-37页 |
第三节 美国钢铁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演进 | 第37页 |
一、 1864 年~1880 年产业革命时期 | 第37页 |
二、 1881 年~1920 年工业化初期 | 第37-38页 |
三、 1920 年~1955 年工业化中期 | 第38-39页 |
四、 1956 年~1975 年工业化完成后期 | 第39-40页 |
五、 1975 年后“衰退期” | 第40-50页 |
第四节 日本钢铁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演进 | 第41-44页 |
一、 战后恢复时期(1946 年~1950 年) | 第41页 |
二、 第一次“合理化计划”(1951 年~1955 年) | 第41-42页 |
三、 第二次“合理化计划”(1956 年~1960 年) | 第42页 |
四、 第三次“合理化计划”(1961 年~1970 年) | 第42-43页 |
五、 1970 年后 | 第43-44页 |
第五节 韩国钢铁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演进 | 第44-48页 |
一、 起步阶段(1962 年~1972 年) | 第44-45页 |
二、 重点发展重化工业阶段(1973 年~1981 年) | 第45页 |
三、 调整经济结构,实现技术立国和稳定增长阶段(1982 年~1991 年) | 第45-46页 |
四、 工业腾飞阶段(1992 年后) | 第46-48页 |
第六节 启示 | 第48-50页 |
第四章 我国钢铁工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50-97页 |
第一节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历程回顾及现状 | 第50-91页 |
一、 生产和消费 | 第53-62页 |
二、 产业布局及产业集中度 | 第62-71页 |
三、 技术装备水平 | 第71-86页 |
四、 产品结构及差异化程度 | 第86-89页 |
五、 进入/退出壁垒 | 第89-91页 |
第二节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91-97页 |
一、 产能过剩日趋严重,供大于求矛盾凸显 | 第91-92页 |
二、 产品结构失衡,高端产品质量水平不高,市场占有率低 | 第92-93页 |
三、 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呈现广而散、多而小的结构态势 | 第93-94页 |
四、 创新体系不完善,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加强 | 第94页 |
五、 能源消耗巨大,环境污染严重 | 第94-95页 |
六、 资源“瓶颈”制约日益突出 | 第95页 |
七、 产业服务化意识淡薄,专业化程度低 | 第95-97页 |
第五章 提升钢铁工业竞争力的企业基础 | 第97-122页 |
第一节 国内外最具竞争力钢铁企业概述 | 第97-111页 |
一、 国外企业概述 | 第98-104页 |
二、 国内企业概述 | 第104-111页 |
第二节 钢铁企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 第111-122页 |
一、 生产经营分析 | 第111-118页 |
二、 财务分析 | 第118-122页 |
三、 启示 | 第122-124页 |
第六章 提升钢铁工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 第124-164页 |
第一节 服务化转型升级战略 | 第124-128页 |
一、 服务化转型升级 | 第124-125页 |
二、 建议 | 第125-128页 |
第二节 绿色发展战略 | 第128-131页 |
一、 环境保护能力 | 第128-129页 |
二、 建议 | 第129-131页 |
第三节 技术创新驱动战略 | 第131-135页 |
一、 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因素 | 第131-133页 |
二、 建议 | 第133-135页 |
第四节 产能压缩与产业集中战略 | 第135-143页 |
一、 产能过剩 | 第135-136页 |
二、 产业集中度 | 第136-138页 |
三、 建议 | 第138-143页 |
第五节 资源控制战略 | 第143-146页 |
一、 资源控制能力 | 第143-145页 |
二、 建议 | 第145-146页 |
第六节 质量先行战略 | 第146-149页 |
一、 影响质量管理水平的因素 | 第147-148页 |
二、 建议 | 第148-149页 |
第七节 效率提升战略 | 第149-156页 |
一、 影响管理效率的因素 | 第149-151页 |
二、 影响生产运营效率的因素 | 第151-153页 |
三、 建议 | 第153-156页 |
第八节 供应链成本领先战略 | 第156-164页 |
一、 供应链成本 | 第156-162页 |
二、 建议 | 第162-16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164-167页 |
第一节 结论 | 第164-165页 |
第二节 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165-167页 |
参考文献 | 第167-173页 |
后记 | 第173-174页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第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