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1 问题提出 | 第10-21页 |
| ·文献综述 | 第10-19页 |
| ·亲社会行为的定义 | 第10-11页 |
| ·个体水平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 第11-14页 |
| ·群体水平亲社会行为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初中生心理的发展及群体亲社会行为 | 第17-18页 |
| ·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以往研究的不足 | 第19-21页 |
| ·国内对于群体助人行为的研究较缺乏 | 第19-20页 |
| ·亲社会行为的研究需要更具有真实性的指标避免社会赞许效应 | 第20页 |
| ·从受助者的角度探讨帮助行为 | 第20-21页 |
| 2 研究的总体思路与研究假设 | 第21-23页 |
| ·研究的总体思路 | 第21-22页 |
| ·研究假设 | 第22-23页 |
| 3 实证研究 | 第23-45页 |
| ·在不稳定群体地位关系下群体分类对受助行为特征影响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 第23-31页 |
|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 ·研究假设 | 第23页 |
| ·研究方法 | 第23-26页 |
| ·研究结果 | 第26-31页 |
| ·在稳定群体地位关系下群体分类对受助行为特征影响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 第31-37页 |
| ·研究目的 | 第31页 |
| ·研究假设 | 第31-32页 |
| ·研究方法 | 第32页 |
| ·研究结果 | 第32-37页 |
| ·在不稳定群体地位关系下群体分类对助人行为特征影响的研究 | 第37-41页 |
| ·研究目的 | 第37页 |
| ·研究假设 | 第37页 |
| ·研究方法 | 第37-39页 |
| ·研究结果 | 第39-41页 |
| ·在稳定群体地位关系下群体分类对助人行为特征影响的研究 | 第41-45页 |
| ·研究目的 | 第41页 |
| ·研究假设 | 第41-42页 |
| ·研究方法 | 第42页 |
| ·研究结果 | 第42-45页 |
| 4 综合讨论 | 第45-50页 |
| ·不稳定群体地位关系下初中生受助行为特征的内群体偏好 | 第45页 |
| ·稳定群体地位关系下初中生受助行为特征的外群体偏好 | 第45-46页 |
| ·事件相关电位研究对受助行为结果的解释 | 第46-47页 |
| ·不稳定地位关系条件下初中生对外群体助人意愿结果分析 | 第47-48页 |
| ·不同地位关系稳定性下受助行为与助人行为的综合讨论 | 第48-49页 |
| ·本研究的内部逻辑关系 | 第49页 |
|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49页 |
|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49页 |
| ·未来研究的展望 | 第49-50页 |
| 5 结论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 附录 A 受助行为的不稳定群体地位关系材料 | 第55-56页 |
| 附录 B 受助行为的稳定群体地位关系材料 | 第56-57页 |
| 附录 C 助人行为的不稳定群体地位关系材料 | 第57-58页 |
| 附录 D 助人行为的稳定群体地位关系材料 | 第58-59页 |
| 附录 E 受助行为实验情境故事 | 第59-60页 |
| 附录 F 助人行为实验情境故事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