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1 绪论 | 第12-21页 |
| ·甲烷氧化菌素概况 | 第12-17页 |
| ·甲烷氧化菌 | 第12-13页 |
| ·甲烷氧化菌的特征酶 | 第13-15页 |
| ·铜在甲烷氧化菌细胞内的作用 | 第15-16页 |
| ·甲烷氧化菌素的发现 | 第16-17页 |
| ·甲烷氧化菌素的结构 | 第17页 |
| ·甲烷氧化菌素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甲烷氧化菌素的金属螯合性 | 第17-18页 |
| ·甲烷氧化菌素的氧化酶活性 | 第18-19页 |
| ·甲烷氧化菌素的抗菌性 | 第19页 |
| ·本课题来源及研究的意义 | 第19-20页 |
| ·课题来源 | 第19页 |
| ·甲烷氧化菌素的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2 甲烷氧化菌素的生物合成 | 第21-34页 |
| ·引言 | 第21页 |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1-22页 |
| ·实验材料 | 第21-22页 |
| ·实验仪器 | 第22页 |
| ·实验方法 | 第22-26页 |
| ·甲烷为碳源细胞培养方法的建立 | 第22-23页 |
| ·甲烷氧化菌的甲醇驯化培养 | 第23页 |
| ·以甲烷为碳源培养对甲基弯菌IMV 3011菌体生长的影响 | 第23页 |
| ·间歇性添加甲醇对甲基弯菌IMV 3011菌体生长的影响 | 第23-24页 |
| ·在线监测自动添加甲醇对甲基弯菌IMV 3011菌体生长的影响 | 第24-25页 |
| ·甲烷氧化菌素含量测定方法 | 第25页 |
| ·数据处理 | 第25-26页 |
| ·数据结果与分析 | 第26-32页 |
| ·以甲烷为碳源甲基弯菌IMV 3011菌体生长状况 | 第26页 |
| ·间歇性添加甲醇对甲基弯菌IMV 3011菌体生长的影响 | 第26-27页 |
| ·间歇性添加和自动添加甲醇对甲基弯菌IMV3011生长延滞期的影响 | 第27-29页 |
| ·间歇性添加甲醇的甲醇消耗状况 | 第29-30页 |
| ·自动添加甲醇对甲基弯菌IMV 3011菌体生长的影响 | 第30-31页 |
| ·自动添加甲醇的甲醇消耗状况 | 第31页 |
| ·工作曲线测定结果 | 第31页 |
| ·间歇性添加甲醇与自动添加甲醇产mb的量的比较 | 第31-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 3 甲烷氧化菌素的纯化、结构表征研究 | 第34-42页 |
| ·引言 | 第34页 |
|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34-35页 |
| ·实验仪器 | 第34页 |
| ·实验材料 | 第34-35页 |
| ·实验方法 | 第35-37页 |
| ·大孔树脂法纯化甲烷氧化菌素 | 第35-36页 |
| ·C_(18)固相萃取柱纯化甲烷氧化菌素 | 第36页 |
| ·甲基弯菌IMV3011甲烷氧化菌素紫外分析、荧光光谱、质谱 | 第36-3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0页 |
| ·大孔树脂动态吸附上样速度的确定 | 第37页 |
| ·大孔树脂动态吸附处理量的选择的确定 | 第37-38页 |
| ·大孔树脂动态吸附洗脱梯度的确定 | 第38页 |
| ·甲基弯菌IMV3011甲烷氧化菌素的结构表征 | 第38-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 4 甲烷氧化菌素-铜模拟过氧化物酶催化过氧化氢氧化对苯二酚的动力学研究 | 第42-51页 |
| ·引言 | 第42-43页 |
|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43-44页 |
| ·实验仪器 | 第43页 |
| ·实验材料 | 第43-44页 |
| ·实验方法 | 第44-47页 |
| ·Mb的制备 | 第44页 |
| ·Mb-Cu催化H_2O_2氧化对苯二酚反应 | 第44页 |
| ·Mb-Cu催化氧化对苯二酚的动力学模型 | 第44-45页 |
| ·动力学测定 | 第45-4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7-50页 |
| ·Mb-Cu催化H_2O_2氧化对苯二酚反应过程的UV-vis光谱分析 | 第47-48页 |
| ·不同Mb-Cu浓度催化H_2O_2氧化对苯二酚的动力学结果 | 第48页 |
| ·不同对苯二酚浓度对Mb-Cu催化H_2O_2氧化对苯二酚动力学结果 | 第48-49页 |
| ·H_2O_2与催化剂Mb-Cu配比对反应的影响 | 第49页 |
| ·温度对催化反应的影响 | 第49-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结论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7-58页 |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