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教育学论文

概念为本、过程导向的科学学习--基于科学哲学的科学学习理论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8页
目录第8-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5页
 一、 科学学习是科学教育的中心第11-12页
 二、 作为科学教育理论基础的科学哲学第12-13页
 三、 科学哲学与科学学习第13-15页
第二章 科学哲学、科学教育与科学学习理论第15-37页
 第一节 科学哲学对科学教育的影响第15-21页
  一、 科学教育研究中当代科学哲学的缺失第15-16页
  二、 历史主义科学哲学在科学教育研究中的崛起第16-18页
  三、 科学教育研究者对批判理性主义科学哲学的忽视第18-21页
 第二节 科学教育发展中的科学学习理论第21-37页
  一、 早期的科学教育:受缚于古典教育中的科学学习方式第21-23页
  二、 进步主义时期的科学教育:“儿童中心论”与“做中学”第23-27页
  三、 科学课程改革时期的科学教育:“发现学习”与“探究学习”第27-30页
  四、 当代科学教育: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探究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30-37页
第三章 研究问题、思路与研究方法第37-42页
 一、 研究问题与价值第37-39页
 二、 研究思路和框架第39-41页
 三、 研究方法第41-42页
第四章 科学哲学的历史及观点第42-63页
 第一节 实证主义科学哲学:从经典经验主义到逻辑实证主义第42-47页
  一、 经典经验主义第42-44页
  二、 实证主义第44-45页
  三、 逻辑实证主义与逻辑经验主义第45-47页
 第二节 批判理性主义科学哲学:科学知识增长论第47-52页
  一、 科学知识增长论产生的科学、哲学背景第47-49页
  二、 科学知识增长论概述第49-52页
 第三节 历史主义科学哲学:科学发展的结构第52-58页
  一、 库恩的科学发展图像第52-53页
  二、 常规科学与范式第53-54页
  三、 异常现象与科学危机第54-55页
  四、 科学革命与范式转换第55-58页
 第四节 “三个世界”理论:世界 1、2、3 及其相互作用第58-63页
  一、 世界 1、2、3第58-59页
  二、 世界 3 的本体论地位第59-60页
  三、 三个世界的相互作用第60-61页
  四、 语言、自我、科学与世界 3第61-63页
第五章 科学学习的起源:学生的主观期望及其批判性反思第63-84页
 第一节 科学学习的实证主义起源第63-71页
  一、 追求“确定性”:科学学习实证主义起源的基本预设第64-65页
  二、 科学学习起源于学生经过“净化”的头脑第65-68页
  三、 归纳的本质和重复在科学学习中的作用第68-71页
 第二节 对科学学习实证主义起源的批判性考察第71-78页
  一、 确定性的终结——生理和逻辑的考察第71-74页
  二、 没有无期望的重复——心理的考察第74-78页
 第三节 科学学习起源于学生的主观期望及其批判性反思第78-84页
  一、 重建理性:科学的理性在于批判第78-80页
  二、 主观期望是人类学习的起源第80-82页
  三、 科学学习起源于学生对主观期望的批判性反思第82-84页
第六章 科学学习的过程:尝试与清除错误第84-107页
 第一节 融入科学学习:问题及其成长第84-92页
  一、 理解问题先于理解理论第85页
  二、 问题的产生第85-88页
  三、 问题的成长和演变第88-92页
 第二节 尝试和清除错误第92-100页
  一、 可错性是人的本性,同时也是科学的属性第92-94页
  二、 学生本能的试错与科学家的试错第94-96页
  三、 试错法与演绎推理第96-98页
  四、 科学的预测性本质与科学学习中的实验设计第98-100页
 第三节 科学学习中的创造思维和批判思维第100-107页
  一、 “大胆猜想”中的创造思维第100-103页
  二、 “严格反驳”中的批判思维第103-104页
  三、 科学学习过程的概念模型第104-107页
第七章 科学学习的结果:学生的概念架构第107-127页
 第一节 概念及其架构第107-114页
  一、 “结构”之于《科学革命的结构》第107-109页
  二、 概念的本质:以分类的方式把握自然规律第109-111页
  三、 概念的结构性和扩展性第111-114页
 第二节 学生的概念架构第114-120页
  一、 基本预设与概念架构第114-116页
  二、 现象基元与概念碎片第116-117页
  三、 学生概念与科学概念第117-120页
 第三节 促进概念转变的科学学习第120-127页
  一、 概念转变的经典研究第120-121页
  二、 概念转变的困难第121-123页
  三、 促进概念转变的科学学习第123-127页
第八章 科学学习的本质:“三个世界”的相互作用第127-147页
 第一节 从“三个世界”的观点看科学和科学学习第127-134页
  一、 科学是为使“客观知识”的第三世界发展的活动第127-130页
  二、 科学学习以学生的主观世界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第130-131页
  三、 世界 3 客体在科学学习中的存在形式第131-134页
 第二节 学生主观世界的发展:世界 1、3 与世界 2 的相互作用第134-141页
  一、 物质世界与学生主观世界的相互作用第134-137页
  二、 世界 3 客体与学生主观世界的相互作用第137-141页
 第三节 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的对立与超越第141-147页
  一、 亟待变革的客观主义认识论第141-142页
  二、 科学学习中的主观主义认识论——建构主义第142-143页
  三、 基于“三个世界”的客观主义认识论第143-147页
第九章 结语:必要的张力第147-151页
 一、 本能的教条与批判的理性第147-148页
 二、 试错的被动性与主动性第148页
 三、 概念的个人性与主体间性第148-149页
 四、 本体论上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第149-151页
参考文献第151-157页
附录第157-158页
后记第158-160页
在学期公开发表的论文及著作情况第160页

论文共1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教育理论本土创生研究--基于中国百年教育理论发展史的省思
下一篇: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