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教育学论文

教育理论本土创生研究--基于中国百年教育理论发展史的省思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导论第11-24页
 一、 研究缘起与论题说明第11-15页
  (一) 研究缘起第11-13页
  (二) 论题说明第13-15页
 二、 文献综述与主要观点第15-21页
  (一) 关于教育理论本土化研究第15-18页
  (二) 其它相关学科本土化研究第18-20页
  (三) 关于理论创生的相关研究第20-21页
 三、 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第21-23页
  (一) 研究意义第21-22页
  (二) 研究方法第22-23页
 四、 可能创新与努力空间第23-24页
  (一) 可能创新空间第23页
  (二) 研究不足与努力方向第23-24页
第一章 教育理论本土创生的理性解读第24-39页
 一、 教育理论本土创生的内涵第24-28页
  (一) “教育理论”释义第24-25页
  (二) “本土创生”的界定第25-26页
  (三) 教育理论本土创生的现实意蕴第26-28页
 二、 教育理论本土创生的特征第28-31页
  (一) 教育理论的本土创生是内生与建构的统一第28-29页
  (二) 教育理论本土创生是长期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第29-30页
  (三) 教育理论的本土创生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第30-31页
 三、 教育理论本土创生的理论基础第31-34页
  (一) 人类——文化——环境互动论第31-32页
  (二) 系统论第32-33页
  (三) 协同学第33-34页
 四、 教育理论本土创生的目标第34-39页
  (一) 本土特色教育理论的内涵第34-36页
  (二) 本土特色教育理论的评判标准第36-39页
第二章 教育理论本土创生的历史观照第39-59页
 一、 中国教育理论本土发展的历史轨迹第39-42页
  (一) 本土创生意识冥蒙与自编尝试(1901-1919年)第39-40页
  (二) 本土创生意识警醒与教育理论初现(1919-1949年)第40页
  (三) 本土创生意识明确与教育理论自创努力(1949-1966年)第40-41页
  (四) 本土创生意识扭曲与教育理论缺失(1966-1976年)第41页
  (五) 本土创生意识高涨与教育理论再现(1977至今)第41-42页
 二、 本土特色教育理论典型个案分析第42-56页
  (一)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第43-45页
  (二) 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第45-47页
  (三)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理论第47-49页
  (四) 李吉林的情境教育理论第49-52页
  (五) 刘京海的成功教育理论第52-54页
  (六) 叶澜的生命·实践教育理论第54-56页
 三、 中国本土特色教育理论创生历史的反思第56-59页
  (一) 内在动力:教育发展的内部矛盾第56-57页
  (二) 外在推力:强烈紧迫的社会客观需要第57-58页
  (三) 思想基础:丰厚的文化积淀第58页
  (四) 中坚力量:拥有核心人物的研究共同体第58-59页
第三章 教育理论本土创生的环境检视第59-72页
 一、 教育理论本土创生的时代机遇第59-67页
  (一) 文化反思与文化自觉意识逐渐增强第59-60页
  (二) 社会运行环境正在日益改善第60-62页
  (三) 制定了崇尚创新的国家战略决策第62-63页
  (四) 教育改革正在稳步推进第63-64页
  (五) 完成了教育学学科建制第64-67页
 二、 教育理论本土创生的现实障碍第67-72页
  (一) “中庸”、“唯上”、“实用”思想的消极影响有待消除第67-69页
  (二) 教育科研管理体制有待完善第69-70页
  (三) 功利与浮躁的学术氛围亟需改变第70-72页
第四章 教育理论本土创生的主体素养剖析第72-86页
 一、 教育理论本土创生主体的角色定位第72-76页
  (一) 现存教育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第72-74页
  (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者和再生者第74-75页
  (三)异域教育理论的阐释者和批判者第75-76页
 二、 教育理论本土创生主体的内在素养第76-86页
  (一) 卓然不群的品格素养第76-80页
  (二) 博大精深的的知识素养第80-83页
  (三) 非同凡“想”的创造性思维和缜密的理论思维第83-86页
第五章 教育理论本土创生的方法论钩玄第86-103页
 一、 秉持“兼和”的创生理念第87-93页
  (一) 以“众异”为创生基础第89-90页
  (二) 以“富有日新”为创生途径第90-92页
  (三) 以“一贯”为创生目标第92-93页
 二、 遵循“以一摄多”的创生原则第93-100页
  (一) 以中融西,和合生新第93-95页
  (二) 以今承古,革故鼎新第95-96页
  (三) 以行促知,融汇启新第96-98页
  (四) 以专纳博,激荡开新第98-100页
 三、 奉行“固本开源”的实践策略第100-103页
  (一) 醉心教育事业,躬身教育实践第100-101页
  (二)精选根源性典籍,潜心知性阅读第101-103页
结语 为了中国本土特色的教育理论第103-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13页
后记第113-115页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第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高校党的监督问题与对策研究
下一篇:概念为本、过程导向的科学学习--基于科学哲学的科学学习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