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态度的反思与重构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前言 | 第12-28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2-14页 |
1 源于语文课程性质的规定和理念的要求 | 第12-13页 |
2 源于态度培养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 第13页 |
3 源于现阶段语文课程教学对态度培养的忽视 | 第13-14页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14-17页 |
1 重构语文态度是语文回归本位的课程前提 | 第15-16页 |
2 重构语文态度为优化语文教学奠定基础 | 第16-17页 |
3 重构语文态度是态度教育的语文课程落实 | 第17页 |
三、理论研究的现状 | 第17-25页 |
1 态度的心理学阐述 | 第17-18页 |
2 相关的教育态度研究 | 第18-20页 |
3 相关的学习态度研究 | 第20-23页 |
4 语文课程的态度研究 | 第23-25页 |
四、本文的基本思路 | 第25-26页 |
五、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26-27页 |
六、本文期待的理论创新 | 第27-28页 |
第1章 语文态度的意义探析 | 第28-48页 |
一、“态度”与态度教育 | 第29-35页 |
1 态度的含义与功能 | 第29-32页 |
2 态度培养的重要意义 | 第32-33页 |
3 态度教育: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 | 第33-34页 |
4 语文态度:态度教育的语文课程落实 | 第34-35页 |
二、语文态度的课程内涵及构成 | 第35-44页 |
1 “语文态度”概念释义 | 第35-40页 |
2 语文态度的双向构成 | 第40-44页 |
三、语文态度的生成性功能 | 第44-48页 |
1 语文态度敞开语文视野形成语文方法 | 第44-45页 |
2 语文态度孕育语文思想生成语文价值观 | 第45-46页 |
3 语文态度导向语文欲望滋养语文情感 | 第46页 |
4 语文态度引导语文需要健全语文人格 | 第46-48页 |
第2章 语文态度的课程论消解 | 第48-60页 |
一、语文态度的课程引导作用 | 第48-49页 |
1 语文教育态度的教学导向功能 | 第48-49页 |
2 语文学习态度的学习激励功能 | 第49页 |
二、语文教育态度消解的实际教学后果 | 第49-54页 |
1 远离语文教育态度的教学状况 | 第50-51页 |
2 形成语文教育态度不在场的多元因素 | 第51-54页 |
3 没有语文教育态度的教学大流放 | 第54页 |
三、语文学习态度消解的实际学业影响 | 第54-60页 |
1 无语文态度的学习现象透视 | 第55-56页 |
2 无语文学习态度现象之原因探析 | 第56-58页 |
3 缺乏语文学习态度的语文大流放 | 第58-60页 |
第3章 高中语文态度消解的反思 | 第60-74页 |
一、语文态度消解的课程论反思 | 第60-64页 |
1 语文课程的工具论道路消解语文态度 | 第60-61页 |
2 语文课程的语言学追求消解语文态度 | 第61-63页 |
3 语文课程的文学化偏好消解语文态度 | 第63-64页 |
二、语文态度消解的文化学反思 | 第64-66页 |
1 语文课程性质模糊消解语文态度 | 第64-65页 |
2 语文课程的非民族化消解语文态度 | 第65-66页 |
三、语文态度消解的社会历史学反思 | 第66-74页 |
1 语文课程非母语化、非国语化消解语文态度 | 第66-70页 |
2 语文课程的政治化消解语文态度 | 第70-72页 |
3 语文课程的应试标准化消解语文态度 | 第72-74页 |
第4章 高中语文态度重构的课程论方式 | 第74-90页 |
一、语文态度重构:语文回归本位的课程前提 | 第74-79页 |
1 语文课程本位当代回归的根本前提 | 第74-78页 |
2 重构语文教育态度:教学回归语文的主导前提 | 第78-79页 |
3 重构语文学习态度:学习回归语文的主体前提 | 第79页 |
二、新课标:语文态度重构的指南 | 第79-83页 |
1 课程性质:语文态度重构的目标方向确立 | 第80-81页 |
2 课程理念:语文态度重构的框架蓝图构设 | 第81-82页 |
3 课程目标:语文态度重构的内涵范围明确 | 第82-83页 |
4 课程实践建议:语文态度重构的思路方法清晰 | 第83页 |
三、新教材:语文态度重构的平台 | 第83-87页 |
1 选文性质:语文态度重构的文化价值取向 | 第84-85页 |
2 选文内容:语文态度重构的文化品格 | 第85页 |
3 选文主题:语文态度重构的文化情意 | 第85-87页 |
四、汉语文化:语文态度重构的土壤 | 第87-90页 |
1 汉族母语:语文态度重构的认知基础 | 第87-88页 |
2 中华国语:语文态度重构的文化视域 | 第88页 |
3 表意语言:语文态度重构的思维源泉 | 第88-90页 |
第5章 践行语文态度的课程论途径 | 第90-109页 |
一、践行语文态度的基本原则 | 第90-94页 |
1 系统定位语文课程的性质、目标 | 第90-92页 |
2 准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思维认知规律 | 第92-94页 |
二、语文教育态度的养成和优化 | 第94-104页 |
1 完善课程理念·推动语文教育态度生成 | 第95-98页 |
2 追求高效教学行为·促进语文教育态度优化 | 第98-104页 |
三、语文学习态度的调整和延拓 | 第104-109页 |
1 以认知为起点,拓展思维视野 | 第105-106页 |
2 以情感体验为兴奋点,注重意志激励 | 第106-107页 |
3 以学习行为倾向养成为指向,培育浓烈的学习兴趣 | 第107-109页 |
结语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6页 |
著作类 | 第111-113页 |
期刊类 | 第113-114页 |
学位论文类 | 第114-116页 |
后记(致谢) | 第116-118页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