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选题的提出 | 第12-14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研究现状 | 第15页 |
·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5-16页 |
·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拟态环境的涵义特征 | 第16-18页 |
·拟态环境的环境化 | 第18-19页 |
·本文涉及主要概念界定 | 第19页 |
·本文所研究网络语言时间界限为 2006‐2011 年 | 第19页 |
·本文所涉及的网络语言特指 2006‐2011 年出现的中文网络流行语言 | 第19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9-21页 |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第二章 2006‐2011 年的网络流行语言 | 第21-34页 |
·2006‐2011 年网络流行语言的纵向概览 | 第21页 |
·2006‐2011 年网络流行语言的特点 | 第21-24页 |
·网络流行语言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 | 第22页 |
·网络流行语言趋向于口语化、符号化和便捷化 | 第22页 |
·网络流行语言的键盘化特征——网络媒体所特有的新媒介接触点的体现 | 第22-23页 |
·网络流行语言体现了与相关热门事件的紧密贴合性 | 第23页 |
·网络流行语言体现了网络流行语言跨媒体传播的特性 | 第23-24页 |
·2006‐2011 年网络流行语言的流行原因 | 第24-29页 |
·网民基数的增加为网络语言的流行提供了群众基础 | 第24页 |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产品的日益丰富 | 第24-25页 |
·网络媒体所特有的媒体特性——公众话语权的回归,促进了网络语言的流行 | 第25页 |
·广大网民强大的创造力 | 第25-28页 |
·互联网行业从业者的精心策划 | 第28页 |
·网络流行语言体现的语言的功能性 | 第28-29页 |
·网络流行语言的发展趋势 | 第29-30页 |
·网络流行语言的数量将更加多,形式将更加多样,更新速度将更加快 | 第29页 |
·流行句式的数量将会增多 | 第29-30页 |
·随着新媒介形式的产生,更多特征形式的网络流行语将应运而生 | 第30页 |
·网络流行语将对现代汉语产生影响 | 第30页 |
·网络流行语言与现代汉语的联系特征 | 第30-33页 |
·网络流行语言涵义特征 | 第30-31页 |
·现代汉语涵义特征 | 第31页 |
·网络流行语与现代汉语的联系 | 第31-32页 |
·网络流行语言与现代汉语的联系特征 | 第32-33页 |
·“给力”和“凡客体”在网络流行语言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 第33-34页 |
第三章 “给力”拟态环境的环境化——给一把力,梦想照进现实 | 第34-46页 |
·主流媒体的“给力” | 第34-40页 |
·“给力”的走红 | 第34-36页 |
·《人民日报》“给力”的引用 | 第36-39页 |
·中央电视台 2011 年春节联欢晚会“给力”的引用 | 第39-40页 |
·“给力”拟态环境的形成 | 第40-43页 |
·“给力”拟态环境的形成 | 第40-41页 |
·“给力”拟态环境的形成原因 | 第41-43页 |
·中央电视台给力助推“给力”拟态环境的环境化 | 第43-46页 |
·“给力”拟态环境的环境化条件 | 第43-44页 |
·中央电视台的“给力” | 第44-46页 |
第四章 “凡客体”拟态环境的环境化——凡客不凡 | 第46-61页 |
·“凡客体”的出现背景及其传播内涵 | 第46-52页 |
·“凡客体”的出现 | 第46-48页 |
·“凡客体”传播内涵的形成轨迹 | 第48-52页 |
·“凡客体”拟态环境的形成 | 第52-55页 |
·“凡客体”拟态环境的形成 | 第52-53页 |
·“凡客体”拟态环境的形成原因 | 第53-55页 |
·“凡客体”拟态环境的环境化 | 第55-61页 |
·“凡客体”拟态环境的环境化条件 | 第55-60页 |
·“凡客体”拟态环境的环境化 | 第60-61页 |
第五章 网络流行语言拟态环境化过程的启示 | 第61-65页 |
·“给力”和“凡客体”拟态环境的环境化过程中传播媒介的作用 | 第61-62页 |
·以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的作用 | 第61页 |
·以电视和报纸为主的传统媒体的作用 | 第61页 |
·大众广告媒介的作用 | 第61-62页 |
·网络语言拟态环境的启示 | 第62-63页 |
·网络语言拟态环境的形成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良性发展带来了挑战 | 第62-63页 |
·网络流行语言拟态环境环境化过程的启示 | 第63-65页 |
·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大大丰富了语言的数量,促进汉语的发展,推动文化大繁荣 | 第63页 |
·随着时代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中国官方语言——汉语需要适时变革 | 第63页 |
·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在网络流行语“转正”过程中的作用 | 第63-64页 |
·新媒体条件下,加快媒介融合的步伐,促进媒体互补 | 第64-65页 |
致谢词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附录 | 第68-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