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非线性因素的扫描镜系统线性模型辨识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目录 | 第9-13页 |
| 图表目录 | 第13-1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6-28页 |
|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6-17页 |
| ·国内航空相机像移补偿系统建模中存在的问题 | 第17-20页 |
| ·传统建模方法应用存在问题 | 第17-19页 |
| ·摩擦模型及摩擦补偿 | 第19-20页 |
| ·非线性系统的线性模型近似 | 第20-26页 |
| ·辨识激励信号 | 第21-23页 |
| ·系统非线性检测 | 第23页 |
| ·线性模型近似 | 第23-25页 |
| ·模型校验 | 第25-26页 |
|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 第2章 扫描镜系统非线性因素测量与仿真分析 | 第28-42页 |
| ·引言 | 第28页 |
| ·扫描镜系统机理建模 | 第28-33页 |
| ·扫描镜系统构成 | 第28-30页 |
| ·扫描镜系统机理建模 | 第30-33页 |
| ·扫描镜系统中非线性因素测量 | 第33-37页 |
| ·等效输入电压和等效启动电压 | 第33页 |
| ·系统死区测量 | 第33-35页 |
| ·功率级的非线性测量 | 第35-37页 |
| ·非线性影响仿真分析 | 第37-41页 |
| ·扫描镜系统仿真模型建立 | 第37-39页 |
| ·仿真分析 | 第39-41页 |
| ·小结 | 第41-42页 |
| 第3章 扫描镜系统非参数频域模型辨识 | 第42-78页 |
| ·引言 | 第42-43页 |
| ·线性系统辨识的激励信号 | 第43-46页 |
| ·信号采样间隔 | 第43-44页 |
| ·激励信号功率谱 | 第44页 |
| ·激励信号波形 | 第44-46页 |
| ·基于随机相位多正弦信号的非线性检测 | 第46-53页 |
| ·系统非线性检测的理论 | 第46-49页 |
| ·非线性检测的激励信号 | 第49-50页 |
| ·非线性影响程度检测 | 第50-52页 |
| ·非线性检测的仿真分析 | 第52-53页 |
| ·基于随机相位多正弦信号的系统频率响应函数估计 | 第53-58页 |
| ·信号幅值因子优化对测量结果影响 | 第53-56页 |
| ·系统最佳线性近似的频率响应函数估计 | 第56-58页 |
| ·基于 PRBS 信号的系统频率响应函数估计 | 第58-67页 |
| ·伪随机二进制信号的改进 | 第58-63页 |
| ·B-T 谱分析方法 | 第63-65页 |
| ·扫描镜系统模型仿真分析 | 第65-67页 |
| ·扫描镜系统频率响应函数测量实验分析 | 第67-76页 |
| ·实验测量的建立 | 第67-69页 |
| ·系统测量噪声分析 | 第69页 |
| ·实验条件描述 | 第69-71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71-76页 |
| ·小结 | 第76-78页 |
| 第4章 扫描镜系统的参数模型辨识 | 第78-110页 |
| ·引言 | 第78-79页 |
| ·基于时域数据的扫描镜系统参数模型预测误差辨识 | 第79-91页 |
| ·预测误差辨识方法 | 第79-80页 |
| ·预测误差辨识模型结构 | 第80-81页 |
| ·预测误差方法参数估计 | 第81-82页 |
| ·预测误差模型校验 | 第82-85页 |
| ·扫描镜系统的预测误差辨识实验结果分析 | 第85-91页 |
| ·基于频域数据的扫描镜系统参数模型辨识 | 第91-108页 |
| ·参数模型损失函数及采样方差 | 第91-95页 |
| ·频域数据参数模型的参数估计方法 | 第95-97页 |
| ·基于频域数据的参数模型校验 | 第97-100页 |
| ·仿真分析与实验结果 | 第100-108页 |
| ·不同辨识方法参数模型与正弦扫描方法结果比较 | 第108-109页 |
| ·小结 | 第109-110页 |
| 第5章 扫描镜系统参数模型的闭环检验 | 第110-128页 |
| ·引言 | 第110-111页 |
| ·扫描镜控制系统灵敏度函数 | 第111-121页 |
| ·扫描镜控制系统结构及灵敏度函数定义 | 第111-114页 |
| ·灵敏度函数与系统鲁棒稳定性的关系 | 第114-121页 |
| ·扫描镜系统模型的闭环检验 | 第121-126页 |
| ·参数模型的输出灵敏度函数校验 | 第121-122页 |
| ·参数模型的输入灵敏度函数校验 | 第122-124页 |
| ·参数模型的输出补灵敏度函数校验 | 第124-125页 |
| ·参数模型的阶跃响应校验 | 第125-126页 |
| ·小结 | 第126-128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8-132页 |
| ·本论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8-129页 |
| ·本学位论文的创新点 | 第129-130页 |
| ·下一步研究方向 | 第130-13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2-139页 |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第139-140页 |
| 指导教师及作者简介 | 第140-141页 |
| 致谢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