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7-9页 |
1. "V1着V2"结构的定义和范围 | 第7页 |
2. 本文的研究目标 | 第7-8页 |
3. 本文语料来源 | 第8-9页 |
第二章 综述 | 第9-18页 |
1. "V1着V2"的结构类型分析 | 第9-12页 |
·"V1着V2"是连谓式结构 | 第9-10页 |
·"V1着V2"结构是偏正结构 | 第10-12页 |
2. "V1着V2"结构的语义研究 | 第12-14页 |
·V1与V2的语义 | 第12-13页 |
·"V1着V2"结构的意义 | 第13-14页 |
3."V1着V2"结构中"着"的意义 | 第14-16页 |
4. 前人研究的成绩与不足 | 第16-18页 |
第三章 "V1着V2"结构分析 | 第18-27页 |
1. "V1着V2"结构的句法分析 | 第18-20页 |
2. "V1着V2"结构前的词语及关系 | 第20-21页 |
3. "V1着V2"的语义分析 | 第21-27页 |
·V1和V2 | 第21-24页 |
·V1和V2的语义关系 | 第24-25页 |
·格式变换 | 第25-27页 |
第四章 "V1着V2"结构中的"着" | 第27-30页 |
1. "着"的语义 | 第27-28页 |
2. "V1着V2"结构中的"着" | 第28-30页 |
·V1与V2同时进行中的"着":[+伴随]、[+范围] | 第28-29页 |
·V1与V2先后进行中的"着":[-伴随][+范围] | 第29-30页 |
第五章 "V1着V2"结构在篇章中的表现 | 第30-37页 |
1. "V1着V2"结构与其上下句间的关系 | 第30-33页 |
·因果关系 | 第30页 |
·联合关系 | 第30-31页 |
·转折关系 | 第31页 |
·顺递关系 | 第31-32页 |
·补充说明关系 | 第32页 |
·假设关系 | 第32页 |
·交叉关系 | 第32-33页 |
2. "V1着V2"结构在篇章中的信息结构 | 第33-37页 |
·V1和V2都为新信息 | 第34页 |
·V1为新信息,V2为旧信息 | 第34-35页 |
·V1为旧信息,V2为新信息 | 第35页 |
·V1和V2都为旧信息 | 第35-37页 |
第六章 汉韩比较 | 第37-45页 |
1. "V1-(?)V2"结构[-A/-(?)] | 第37-38页 |
2. "V1-(?)V2"结构[-go] | 第38-39页 |
3. "V1-(?)V2"结构[-m∧ns(?)/-m∧] | 第39-41页 |
4. "A-(?)"结构[-g(?)] | 第41-42页 |
5. "副词+动词"结构 | 第42-45页 |
第七章 小结 | 第45-48页 |
·“V1着V2”结构作句法成分的分析 | 第45页 |
·“V1着V2”结构的前加成分分析 | 第45页 |
·"V1着V2"中V1与vZ的语义类型和语义框架 | 第45-46页 |
·V1与V2在时间维度上的关系 | 第46页 |
·不同的V1与VZ语义关系表现不同的结构规律 | 第46页 |
·“V1着V2,结构中的“着” | 第46页 |
·“V1着V2,结构在篇章中的表现 | 第46页 |
·韩汉比较 | 第46-48页 |
注释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后记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