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视角的集群企业二元式创新研究--以烟台汽车产业集群为例
摘要 | 第1-15页 |
ABSTRACT | 第15-1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9-34页 |
·研究背景及问题 | 第19-23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9-21页 |
·研究的问题 | 第21-23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3-27页 |
·集群企业 | 第23-25页 |
·二元式创新 | 第25-27页 |
·研究的框架及内容 | 第27-30页 |
·研究的框架 | 第27-28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28-30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30-31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31-34页 |
第2章 文献评述 | 第34-52页 |
·网络视角下的创新研究 | 第34-37页 |
·社会网络理论 | 第34-35页 |
·社会网络理论与创新研究的结合 | 第35-37页 |
·集群环境中的创新研究 | 第37-45页 |
·集群的创新机制研究 | 第37-39页 |
·集群的创新系统研究 | 第39-41页 |
·集群的创新网络研究 | 第41-43页 |
·集群的创新环境研究 | 第43-45页 |
·“二元”概念下的创新研究 | 第45-52页 |
·二元式创新概念的提出 | 第45页 |
·企业内二元式创新的研究 | 第45-49页 |
·二元式创新网络研究 | 第49-52页 |
第3章 集群企业二元式创新的影响因素 | 第52-84页 |
·集群企业二元式创新的环境体系 | 第52-57页 |
·环境体系的分析与确立 | 第53-54页 |
·区域环境 | 第54-55页 |
·产业环境 | 第55-56页 |
·网络环境 | 第56-57页 |
·集群企业二元式创新的产业环境分析 | 第57-70页 |
·产业经营环境 | 第58-64页 |
·产业知识属性 | 第64-70页 |
·集群企业二元式创新网络环境的分析体系 | 第70-77页 |
·网络特征的识别 | 第70-72页 |
·网络特征与创新活动的关系 | 第72-75页 |
·网络特征的表述与度量 | 第75-77页 |
·融入知识循环的集群企业二元式创新的网络环境分析 | 第77-84页 |
·网络成员认知的影响 | 第77-79页 |
·网络结构的影响 | 第79-81页 |
·网络关系的影响 | 第81-82页 |
·网络组织治理的影响 | 第82-84页 |
第4章 集群企业二元式创新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84-115页 |
·调查对象的选取依据及概况 | 第84-88页 |
·调查对象的选取依据 | 第84-86页 |
·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背景 | 第86-87页 |
·烟台汽车产业基本情况 | 第87-88页 |
·操作性设计与假设 | 第88-95页 |
·经营环境影响因素 | 第89页 |
·网络成员认知影响因素 | 第89-90页 |
·网络结构影响因素 | 第90-92页 |
·网络关系影响因素 | 第92-93页 |
·网络组织治理影响因素 | 第93-95页 |
·问卷设计、研究变量和数据特征 | 第95-103页 |
·变量的选取与设计 | 第95-96页 |
·问卷设计与发放回收 | 第96-97页 |
·效度与信度检验 | 第97-99页 |
·研究变量的主成份分析 | 第99-103页 |
·数据分析 | 第103-113页 |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第103-104页 |
·模型的统计分析结果 | 第104-113页 |
·本章的研究局限 | 第113-115页 |
第5章 集群企业二元式创新的协调方式 | 第115-162页 |
·集群企业二元式创新的协调模型 | 第115-125页 |
·企业能力观下的二元式创新协调 | 第115-118页 |
·二元式创新协调的基础:创新活动的网络化 | 第118-120页 |
·二元式创新协调的资源 | 第120-123页 |
·二元式创新协调的方式 | 第123-124页 |
·二元式创新协调模型的构建 | 第124-125页 |
·二元式创新协调主体的分析 | 第125-131页 |
·集群企业的类型与资源 | 第125-129页 |
·支持机构的创新资源 | 第129-131页 |
·集群企业探索式创新活动的网络化 | 第131-141页 |
·企业探索式创新的效应函数分析 | 第131-133页 |
·探索式创新模式的确立 | 第133-134页 |
·探索式创新网络的缔结与动态随机网络的形成 | 第134-136页 |
·探索式创新网络的运行 | 第136-141页 |
·集群企业开发式创新活动的网络化 | 第141-152页 |
·集群网络效应的复合影响 | 第142-144页 |
·开发式创新网络的缔结与无标度网络的形成 | 第144-148页 |
·开发式创新网络的运行 | 第148-152页 |
·集群企业创新活动的网络化升级 | 第152-162页 |
·创新与网络的协同演化本质 | 第152-153页 |
·创新活动网络化升级的内在机理 | 第153-157页 |
·网络演化与创新升级的实现 | 第157-162页 |
第6章 集群企业二元式创新协调方式的实证分析 | 第162-179页 |
·集群、企业与支持机构的分析 | 第162-166页 |
·集群的成长模式 | 第162-163页 |
·集群企业的类型 | 第163-165页 |
·支持机构 | 第165-166页 |
·企业二元式创新活动网络化的实证 | 第166-174页 |
·研究设计与样本选择 | 第166-168页 |
·数据获取与网络绘制 | 第168-171页 |
·创新活动网络化的分析 | 第171-174页 |
·企业二元式创新协调的实证 | 第174-177页 |
·企业协调方式的确定 | 第174-176页 |
·企业协调方式的运行 | 第176-177页 |
·本章的研究局限 | 第177-17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179-189页 |
·研究结论 | 第179-182页 |
·政策建议 | 第182-187页 |
·集群政策的实施方式 | 第182-183页 |
·集群政策的实施内容 | 第183-187页 |
·未来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187-189页 |
附录1: 调查问卷 | 第189-196页 |
附录2: UCINET分析结果 | 第196-199页 |
附录3: 变量相关性分析结果 | 第199-20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0-22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222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或参与的课题情况 | 第222-223页 |
致谢 | 第223-224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2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