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选题 | 第9-12页 |
·解题 | 第9-10页 |
·重述的含义 | 第9页 |
·注意与即时回忆 | 第9-10页 |
·选题原因 | 第10-11页 |
·重述研究的主要问题 | 第10页 |
·第二语言教学的重述研究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2. 文献回顾 | 第12-22页 |
·重述研究的理论框架 | 第12-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不同理论框架对重述作用的解释 | 第12-13页 |
·第一语言习得领域对重述的研究 | 第13-14页 |
·研究成果 | 第13-14页 |
·“重述”概念的提出 | 第13页 |
·重述对儿童第一语言发展作用的研究 | 第13-14页 |
·对重述作用的测量 | 第14页 |
·小结 | 第14页 |
·第二语言习得领域对重述的研究 | 第14-21页 |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对重述的定义 | 第15页 |
·课堂观察研究 | 第15-19页 |
·对重述频率的研究 | 第15-17页 |
·重述对习得不同语言项目的作用研究 | 第17页 |
·重述在第二语言课堂中作用的研究 | 第17-18页 |
·小结 | 第18-19页 |
·实证研究 | 第19-21页 |
·重述对促进中介语发展的作用的研究 | 第19页 |
·对重述定位问题的研究 | 第19-20页 |
·小结 | 第20-21页 |
·讨论 | 第21-22页 |
3. 研究设计 | 第22-30页 |
·研究问题 | 第22-26页 |
·对研究问题的操作性定义 | 第22-23页 |
·研究问题及假设 | 第23-25页 |
·制约学习者注意度的主要因素 | 第23-24页 |
·研究假设 | 第24-25页 |
·小结 | 第25-26页 |
·研究材料 | 第26-27页 |
·被试及分组 | 第27-28页 |
·实验过程 | 第28-30页 |
4. 结果 | 第30-39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0页 |
·初步数据分析 | 第30-32页 |
·假设检验 | 第32-39页 |
·学习者对重述的注意度与学习者汉语水平之间的关系 | 第32-36页 |
·不同水平组之间的差异显著性检验 | 第33-34页 |
·不同水平组正确回忆率的分布情况分析 | 第34-36页 |
·学习者对重述的注意度与重述长度的关系 | 第36-37页 |
·重述长度对正确回忆影响的配对T检验 | 第36页 |
·重述长度对不同水平组正确回忆率的影响情况分析 | 第36-37页 |
·学习者对重述的注意度与重述与初始话语之间差异的关系 | 第37-39页 |
·改变项目个数不同的重述之间的配对T检验 | 第37-38页 |
·改变项目个数不同的重述对各组正确回忆率的影响情况分析 | 第38-39页 |
·小结 | 第39页 |
5. 讨论 | 第39-46页 |
·学习者的语言水平 | 第40-44页 |
·对研究结果的解释 | 第40页 |
·语言偏向性 | 第40-42页 |
·第一语言偏向性 | 第40-42页 |
·记忆系统的偏向性 | 第42页 |
·已有目的语知识的偏向性 | 第42页 |
·熟悉性 | 第42-44页 |
·语法熟悉性 | 第42-44页 |
·语音和词汇熟悉性 | 第44页 |
·重述的长度 | 第44-45页 |
·重述与初始话语之间的差异 | 第45-46页 |
6. 对实践的意义 | 第46-54页 |
·本研究的适用性 | 第46-47页 |
·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启示 | 第47-53页 |
·对课堂纠错的启示 | 第47-50页 |
·对课堂教师用语的启示 | 第50-51页 |
·对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的启示 | 第51页 |
·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启示 | 第51-53页 |
·小结 | 第53页 |
·对汉语互动教学研究的方法论启示 | 第53-54页 |
7. 结论 | 第54页 |
8. 余论 | 第54-56页 |
注释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附录 | 第61-71页 |
附录 I 前期研究问卷 | 第61-62页 |
附录Ⅱ 前期问卷数据 | 第62-64页 |
附录Ⅲ 前期实验数据 | 第64-66页 |
附录Ⅳ 不同水平组间对重述正确回忆频次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66页 |
附录Ⅴ 重述长度对正确回忆频次的配对T检验 | 第66-67页 |
附录Ⅵ 修正性回忆、调整性回忆和没有回忆举例 | 第67页 |
附录Ⅶ 互动提示单 | 第67-68页 |
附录Ⅷ 实验材料之图画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