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教学理论、教学法论文--课程论文

现代课程理念背景下大学师生的主体性研究

引言第1-9页
1 现代课程理念的两大流派第9-17页
 1.1 课程观的历史擅变第9页
 1.2 建构主义理论第9-10页
 1.3 建构主义课程理论第10-12页
  1.3.1 建构主义课程目标第10-11页
  1.3.2 建构主义课程内容第11-12页
 1.4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第12-14页
  1.4.1 后现代主义课程目标第12页
  1.4.2 后现代主义课程内容第12-13页
  1.4.3 后现代主义的课程评价第13页
  1.4.4 多尔的观点第13-14页
 1.5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冲突与融合第14-17页
2 现代课程理念中的知识观第17-28页
 2.1 知识观及分析路径第17-20页
  2.1.1 知识的价值观第17-18页
  2.1.2 知识的生成观第18-19页
  2.1.3 知识的形态观第19-20页
 2.2 知识观与课程第20-25页
  2.2.1 知识观的历时问题第20-21页
  2.2.2 课程知识观第21-23页
   2.2.2.1 课程与知识的关系第21-23页
  2.2.3 现代知识观的基本特征及其现代教育危机第23-25页
   2.2.3.1 现代知识观的基本特征第23-24页
   2.2.3.2 现代知识观的解构与后现代知识观的建构第24页
   2.2.3.3 后现代知识观对课程设计变革的要求第24-25页
 2.3 课程知识第25-26页
 2.4 新的课程知识观下,大学课程改革的途径探讨第26-28页
3 现代课程知识观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第28-37页
 3.1 “大学课程”的内涵解读第28-29页
 3.2 现代知识观背景下重新认识教师和学生第29-37页
  3.2.1 转换大学课程理念第29-30页
  3.2.2 现代知识观背景下的大学师生第30-31页
  3.2.3 重塑新的教学过程观第31页
  3.2.4 在大学课程里教师的角色类型和所需能力第31-37页
4 现代课程理念下大学师生的主体性探讨第37-46页
 4.1 课程的展现过程是体现师生主体性的交互的动态过程第38页
 4.2 主体及主体性理论第38-40页
  4.2.1 主体的含义及特点第38-39页
  4.2.2 主体性界说第39-40页
 4.3 主体间性界说第40-41页
 4.4 对主体性和主体间性关系的梳理第41页
 4.5 大学生主体性的表现形式第41-42页
 4.6 大学教师主体性的表现形式第42-43页
 4.7 以主体参与为本位的课程第43-44页
 4.8 主体参与蕴含现代课程的重要理念第44-46页
结束语第46-47页
致谢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吴潜及其词
下一篇:大学教师聘任制度的中美比较分析与我国的推进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