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地理学习发展性评价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6-9页 |
| ·关于论文主题 | 第6-7页 |
| ·文献综述 | 第7页 |
| ·研究方法与过程 | 第7-8页 |
| ·论文的构成 | 第8-9页 |
| 第二章 地理学习发展性评价的内涵 | 第9-23页 |
| ·地理学习评价内涵的演变 | 第9-12页 |
| ·测验测量时期 | 第9页 |
| ·目标描述时期 | 第9-10页 |
| ·价值判断时期 | 第10页 |
| ·共同建构时期 | 第10-12页 |
| ·地理学习评价的现代视野 | 第12-16页 |
| ·多元智能理论的启示 | 第12-13页 |
| ·建构主义理论的启示 | 第13-15页 |
|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启示 | 第15-16页 |
| ·地理学习发展性评价的主要特征及其内涵 | 第16-23页 |
| ·基于地理课程目标 | 第16-18页 |
| ·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 | 第18-19页 |
| ·关注个体差异也重视学生合作 | 第19-20页 |
| ·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更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 | 第20-21页 |
| ·强调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 第21页 |
| ·强调评价问题的真实性与情境性 | 第21-22页 |
| ·地理学习发展性评价的科学内涵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地理学习评价内容与标准的确定 | 第23-30页 |
| ·“地理知识与技能”的评价要点 | 第24-26页 |
| ·评价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状况 | 第24-25页 |
| ·评价学生地理技能形成与运用的情况 | 第25-26页 |
| ·“过程与方法”的评价要点 | 第26-28页 |
| ·对地理科学方法掌握状况的评价 | 第26-27页 |
| ·对学生探究活动质量的评价 | 第27-28页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要点 | 第28-30页 |
| ·对地理学科的认识 | 第28页 |
| ·科学精神与态度 | 第28页 |
| ·对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的态度和责任感 | 第28-30页 |
| 第四章 地理学习评价方法与工具的选择与设计 | 第30-50页 |
| ·地理学习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30-35页 |
| ·地理学习评价方法的种类 | 第30-32页 |
| ·地理学习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32-33页 |
| ·评价方式选择建议 | 第33-35页 |
| ·地理学习评价常用工具的设计 | 第35-46页 |
| ·书面测验 | 第35-40页 |
| ·观察法 | 第40-41页 |
| ·作业法 | 第41-43页 |
| ·评定量表法 | 第43页 |
| ·档案袋评价法 | 第43-46页 |
| ·地理学习评价主体多元化选择 | 第46-50页 |
| ·学生自评 | 第46页 |
| ·同学互评 | 第46-48页 |
| ·家长及其他人员参与评价 | 第48-50页 |
| 第五章 地理学习评价信息的搜集与分析 | 第50-61页 |
| ·量化性评价信息的搜集与分析 | 第50-55页 |
| ·百分等级分数 | 第50-51页 |
| ·标准分数 | 第51页 |
| ·学习质量管理图 | 第51-54页 |
| ·学力诊断曲线图 | 第54-55页 |
| ·非量化性评价信息的搜集与分析 | 第55-61页 |
| ·地理学习档案袋 | 第55-56页 |
| ·苏格拉底式评价 | 第56-59页 |
| ·学习评价卡 | 第59-61页 |
| 第六章 地理学习评价结果的解释与意义建构 | 第61-71页 |
| ·地理学习评价意义的过程性直接建构 | 第61-62页 |
| ·地理学习评价意义的终结性转化建构 | 第62-71页 |
| ·等级评分和评定报告的特点与作用 | 第62-63页 |
| ·等级评分的类型 | 第63-65页 |
| ·评定报告的种类 | 第65-67页 |
| ·地理学习等级评分和报告系统的开发方法 | 第67-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 后记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