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 第1-11页 |
2. 劳动力市场原理概述 | 第11-13页 |
2.1 劳动力市场的概念 | 第11页 |
2.2 劳动力市场的特点 | 第11-12页 |
2.2.1 劳动力市场的共性 | 第11-12页 |
2.2.2 劳动力市场的个性 | 第12页 |
2.3 劳动力市场的构成要素 | 第12-13页 |
3. 广州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现状 | 第13-25页 |
3.1 供求总量 | 第13-15页 |
3.2 2001年广州市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结构 | 第15-23页 |
3.2.1 劳动力市场求职人员状况 | 第15-19页 |
3.2.2 劳动力市场需求状况 | 第19-23页 |
3.3 2001年广州市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特点 | 第23-25页 |
3.3.1 供求的总量 | 第23页 |
3.3.2 供求的结构 | 第23-24页 |
3.3.3 广州市劳动力市场的总体供求概况 | 第24-25页 |
4. 广州市劳动力市场职业双向选择机制及其运行 | 第25-47页 |
4.1 研究设想 | 第25-26页 |
4.2 对广州市劳动力市场2001年第二、三季度的供求数据展开LOGISTIC回归 | 第26-47页 |
4.2.1 研究方法——Logistic回归方法原理 | 第26-27页 |
4.2.2 变量介绍 | 第27-30页 |
4.2.2.1 霍兰德的职业选择理论 | 第27-28页 |
4.2.2.2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劳动力市场职业分类与代码(LB501-1999)》规定 | 第28页 |
4.2.2.3 Logistic回归中的应变量 | 第28-29页 |
4.2.2.4 Logistic回归中的协变量 | 第29-30页 |
4.2.3 建立模型 | 第30-46页 |
4.2.3.1 Logistic模型说明表 | 第30-31页 |
4.2.3.2 logistic模型1:求职者素质条件对其求聘职业层次的影响 | 第31-35页 |
4.2.3.2.1 logistic模型1的sas程序 | 第31页 |
4.2.3.2.2 logistic模型1的回归结果及相关计算 | 第31-35页 |
4.2.3.2.3 logistic模型1的结论 | 第35页 |
4.2.3.3 logistic模型2:求职者个人基本情况对其求聘职业层次的影响 | 第35-38页 |
4.2.3.3.1 logistic模型2的sas程序 | 第35页 |
4.2.3.3.2 logistic模型2的回归结果及相关计算 | 第35-37页 |
4.2.3.3.3 logistic模型2的结论 | 第37-38页 |
4.2.3.4 logistic模型3:用人单位提供待遇对其招聘职业层次的影响 | 第38-42页 |
4.2.3.4.1 logistic模型3的sas程序 | 第38-39页 |
4.2.3.4.2 logistic模型3的回归结果及相关计算 | 第39-42页 |
4.2.3.4.3 logistic模型3的结论 | 第42页 |
4.2.3.5 logistic模型4:用人单位招聘要求对其招聘职业层次的影响 | 第42-46页 |
4.2.3.5.1 logistic模型4的sas程序 | 第42-43页 |
4.2.3.5.2 logistic模型4的回归结果及相关计算 | 第43-46页 |
4.2.3.5.3 logistic模型4的结论 | 第46页 |
4.2.4 logistic回归的结论 | 第46-47页 |
5. 广州市劳动力市场竞争机制及其运行 | 第47-60页 |
5.1 研究设想 | 第47-48页 |
5.2 对广州市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数据展开Cox回归 | 第48-60页 |
5.2.1 研究方法——Cox回归方法原理 | 第48-49页 |
5.2.2 变量介绍 | 第49-51页 |
5.2.2.1 Cox模型中的应变量 | 第49页 |
5.2.2.2 Cox模型中的协变量 | 第49-51页 |
5.2.3 建立模型 | 第51-59页 |
5.2.3.1 Cox模型说明表 | 第51-52页 |
5.2.3.2 Cox模型1:求职者个人素质条件对其成功找到工作的风险估计 | 第52-54页 |
5.2.3.2.1 Cox模型1的sas程序 | 第52页 |
5.2.3.2.2 Cox模型1的回归结果 | 第52-53页 |
5.2.3.2.3 Cox模型1的结论 | 第53-54页 |
5.2.3.3 Cox模型2:求职者个人基本情况对其成功找到工作的风险估计 | 第54-55页 |
5.2.3.3.1 Cox模型2的sas程序 | 第54页 |
5.2.3.3.2 Cox模型2的回归结果 | 第54-55页 |
5.2.3.3.3 Cox模型2的结论 | 第55页 |
5.2.3.4 Cox模型3:用人单位提供待遇对其成功招工的风险估计 | 第55-58页 |
5.2.3.4.1 Cox模型3的sas程序 | 第55-56页 |
5.2.3.4.2 Cox模型3的回归结果 | 第56-57页 |
5.2.3.4.3 Cox模型3的结论 | 第57-58页 |
5.2.3.5 Cox模型4:用人单位招聘要求对其成功招工的风险估计 | 第58-59页 |
5.2.3.5.1 Cox模型4的sas程序 | 第58页 |
5.2.3.5.2 Cox模型4的回归结果 | 第58-59页 |
5.2.3.5.3 Cox模型4的结论 | 第59页 |
5.2.4 Cox回归的结论 | 第59-60页 |
6. 广州市劳动力市场建设已取得的成就 | 第60-62页 |
6.1 供求主体地位已基本确立 | 第60页 |
6.2 运行机制初步形成 | 第60-61页 |
6.3 硬件建设逐步推进 | 第61-62页 |
6.4 就业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 第62页 |
6.5 劳动力市场配置的宏观调控得到加强 | 第62页 |
7. 广州市劳动力市场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62-65页 |
7.1 硬件建设滞后,亟待进一步改善 | 第63页 |
7.2 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 第63页 |
7.3 劳动力市场主体发育不均衡,存在某种程度的“缺位” | 第63-64页 |
7.4 运行机制尚不完善 | 第64页 |
7.5 宏观调控缺乏力度 | 第64-65页 |
8. 进一步培育、完善广州市劳动力市场的对策 | 第65-69页 |
8.1 进一步确立劳动力市场主体的地位 | 第65页 |
8.2 完善劳动力市场就业服务体系 | 第65-67页 |
8.3 完善市场机制 | 第67页 |
8.4 继续推进劳动力市场的硬件建设 | 第67-68页 |
8.5 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建立科学而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 | 第68页 |
8.6 加强宣传 | 第68-69页 |
尾注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清单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