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一、绪论 | 第10-14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五) 研究过程 | 第12-14页 |
二、相关研究及应用现状 | 第14-19页 |
(一) 网络教学平台的研发与应用现状 | 第14-15页 |
1. 国外研发及应用现状 | 第14-15页 |
2. 国内研发及应用现状 | 第15页 |
(二) Moodle平台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第15-19页 |
1. 国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 第15-17页 |
2. 国内研究与应用现状 | 第17-19页 |
三、Moodle平台概述 | 第19-25页 |
(一) Moodle平台的功能及特点 | 第19-21页 |
1. Moodle平台的功能 | 第19-20页 |
2. Moodle平台的特点 | 第20-21页 |
(二) Moodle平台的系统架构 | 第21-25页 |
1. Moodle平台的系统结构 | 第22页 |
2. Moodle平台的文件结构 | 第22-24页 |
3. Moodle平台的数据结构 | 第24-25页 |
四、Moodle二次开发的理论基础 | 第25-31页 |
(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5-27页 |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概述 | 第25-26页 |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Moodle二次开发的指导意义 | 第26-27页 |
(二) 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 第27-28页 |
1. 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概述 | 第27页 |
2. 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对Moodle二次开发的指导意义 | 第27-28页 |
(三) 极限编程(XP)软件开发理论 | 第28-31页 |
1. 极限编程(XP)软件开发理论概述 | 第28-29页 |
2. 极限编程(XP)软件开发理论对Moodle二次开发的指导意义 | 第29-31页 |
五、Moodle二次开发的实施 | 第31-53页 |
(一) 二次开发的前期分析 | 第31-35页 |
1. 课程内容分析 | 第31-32页 |
2. 学习者特征分析 | 第32页 |
3. 教学内容分析 | 第32-33页 |
4. 教学目标分析 | 第33-35页 |
(二) 二次开发模块的形式及其教学功能 | 第35-38页 |
1. 二次开发模块的形式 | 第35-36页 |
2. 二次开发模块的教学功能 | 第36-38页 |
(三) 专家系统教学模块的设计与开发 | 第38-43页 |
1. 知识库的编写 | 第38-39页 |
2. 知识引擎的制作 | 第39-43页 |
3. 用户界面的设计 | 第43页 |
(四) 虚拟现实教学模块的设计与开发 | 第43-48页 |
1. 三维场景的制作 | 第44-45页 |
2. 虚拟替身的制作 | 第45页 |
3. 视音频传输的实现 | 第45-47页 |
4. 服务器端应用程序的制作 | 第47页 |
5. 客户端应用程序的制作 | 第47-48页 |
(五) 计算机自适应测试模块的设计与开发 | 第48-53页 |
1. 自适应机制的选择 | 第49页 |
2. 测试流程的设计 | 第49-50页 |
3. 数据库的设计 | 第50-52页 |
4. 测试界面的设计 | 第52-53页 |
六、《现代教育技术》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 | 第53-61页 |
(一) Moodle平台的安装 | 第53-55页 |
1. 数据库的安装 | 第53-54页 |
2. 核心程序的安装 | 第54-55页 |
(二) 《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的构建 | 第55-61页 |
1. 添加《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空间 | 第55页 |
2. 添加二次开发的模块 | 第55-59页 |
3. 制作教学资源 | 第59-60页 |
4. 完成《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搭建 | 第60-61页 |
七、《现代教育技术》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实践 | 第61-76页 |
(一) 基于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实践 | 第61-65页 |
1. 搭建脚手架 | 第62页 |
2. 进入情境 | 第62页 |
3. 独立探索 | 第62-64页 |
4. 协作学习 | 第64-65页 |
5. 效果评价 | 第65页 |
(二) 基于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实践 | 第65-70页 |
1. 创设情境 | 第66页 |
2. 确定问题 | 第66-67页 |
3. 学习者自主学习 | 第67-68页 |
4. 协作学习 | 第68-69页 |
5. 效果评价 | 第69-70页 |
(三) 基于随机进入教学模式的实践 | 第70-73页 |
1. 确定主题 | 第71页 |
2. 创设情境 | 第71页 |
3. 随机进入教学 | 第71页 |
4. 思维发展训练 | 第71-72页 |
5. 协作学习 | 第72-73页 |
6. 效果评价 | 第73页 |
(四) 教学反思 | 第73-76页 |
1. 访谈调查分析 | 第73-74页 |
2. 教学反思 | 第74-76页 |
八、总结与展望 | 第76-79页 |
(一) 全文总结 | 第76页 |
(二) 成果与不足 | 第76-78页 |
(三) 工作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附录 访谈调查问卷 | 第82-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