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弗莱雷的公民教育思想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绪论 | 第10-15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10-11页 |
1、理论意义 | 第10页 |
2、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国外研究 | 第11-12页 |
2、国内研究 | 第12-13页 |
(三)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一、弗莱雷公民教育思想的背景 | 第15-19页 |
二、弗莱雷的理想:培养“人性化”公民 | 第19-23页 |
(一) 作为历史主体存在 | 第19-20页 |
(二) 具有批判性意识 | 第20-21页 |
(三) 投入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 | 第21-22页 |
(四) 追求民主与正义 | 第22-23页 |
三、弗莱雷公民教育的方式:建立“文化圈” | 第23-34页 |
(一) 提出问题 | 第25-26页 |
(二) 批判性对话 | 第26-30页 |
1、对话的含义 | 第26页 |
2、对话的特点 | 第26-27页 |
3、对话的条件 | 第27-28页 |
4、对话的最佳路径 | 第28-30页 |
(三) 解决问题 | 第30页 |
(四) 付诸行动 | 第30-34页 |
1、合作 | 第31页 |
2、团结 | 第31-32页 |
3、组织 | 第32页 |
4、文化合成 | 第32-34页 |
四、弗莱雷公民教育的关键:教师 | 第34-41页 |
(一) 教师是参与实践的斗争者 | 第34页 |
(二) 教师是“胆敢”教育者 | 第34-35页 |
(三) 教师是“协调者” | 第35-37页 |
1、教师应与学生建立真正的对话关系 | 第36页 |
2、教师必须由讲述到双向交流;由倾听到被倾听 | 第36-37页 |
3、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将知性纪律与政治纪律相合 | 第37页 |
(四) 教师必须具备优秀品质 | 第37-41页 |
1、谦卑 | 第37-38页 |
2、爱心 | 第38页 |
3、勇气 | 第38页 |
4、宽容 | 第38-39页 |
5、果断 | 第39页 |
6、在耐心和不耐烦的紧张关系中发挥才智 | 第39-41页 |
五、弗莱雷公民教育思想对我国的启示 | 第41-46页 |
(一) 提高教师自身能力和修养 | 第41-42页 |
1、发展教师的批判意识 | 第41页 |
2、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 | 第41-42页 |
3、培养教师的优秀品质 | 第42页 |
(二) 掌握对话式的教学方法 | 第42-43页 |
(三) 营造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 | 第43-44页 |
1、建构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 第43-44页 |
2、建设民主的学校 | 第44页 |
(四) 争取学生的受教育权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