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一. 导论 | 第14-21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4-15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15-16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5页 |
2. 现实意义 | 第15-16页 |
(三) 既有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6-18页 |
2.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四)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二. 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制度的相关理论 | 第21-29页 |
(一) 教师轮岗交流制度的概念及特点 | 第21-22页 |
1. 教师轮岗交流制度的概念 | 第21页 |
2. 教师轮岗交流制度的特点 | 第21-22页 |
(二) 教师轮岗交流制度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1. 教育公平理论 | 第22-23页 |
2.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3-24页 |
3. 人才流动理论 | 第24-25页 |
(三) 教师轮岗交流制度的价值分析 | 第25-29页 |
1. 教师轮岗交流制度的有利因素 | 第25-26页 |
2. 教师轮岗交流制度的不利影响 | 第26-27页 |
3. 教师轮岗交流制度的价值确认 | 第27-29页 |
三. 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实行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29-38页 |
(一) 实行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制度的必要性 | 第29-35页 |
1. 城乡教师质量存在巨大差异为实现教师资源均衡提出客观要求 | 第29-32页 |
2. 实行教师轮岗流动制度是国家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 第32页 |
3. 实行县域内教师轮岗流动制度可促进校际间教育均衡发展 | 第32-33页 |
4. 实行教师轮岗流动制度有助于发挥优秀骨干教师的辐射示范作用 | 第33-34页 |
5. 实行教师轮岗流动制度有助于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增强教师活力 | 第34-35页 |
(二) 实行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制度的可行性 | 第35-38页 |
1. 实行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轮岗交流制度的经济基础 | 第35-36页 |
2. 县域内实行义务教育教师轮岗交流制度的制度保障 | 第36页 |
3. 实行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轮岗交流制度已为实践所检验 | 第36-38页 |
四. 实行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制度面临的困难 | 第38-44页 |
(一) 教师方面 | 第38-40页 |
1. 工作地域的异动 | 第39页 |
2. 对新环境的适应 | 第39-40页 |
3. 良好师生关系和教师家长关系的波动 | 第40页 |
4. 教师收入的差异 | 第40页 |
(二) 学校方面 | 第40-42页 |
1. 管理压力的考量 | 第40-41页 |
2. 传统教师管理观念和办学观念有待更新 | 第41-42页 |
(三) 教育行政部门方面 | 第42-44页 |
1. 地方政府的教育财政压力 | 第42页 |
2. 具有指导意义的统一原则的缺乏 | 第42-44页 |
五. 实行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轮岗交流制度的制约因素分析 | 第44-51页 |
(一) 制度性因素的制约 | 第44-47页 |
1. 义务教育教师定期轮岗相关制度法规的缺失 | 第44-45页 |
2.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聘任制度尚不完善 | 第45页 |
3. 教师培训制度存在诸多不足 | 第45-46页 |
4. 义务教育教师福利、保障制度不够健全 | 第46-47页 |
5. 轮岗教师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尚未建立 | 第47页 |
(二) 经济性因素的制约 | 第47-49页 |
1. 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影响 | 第48页 |
2. 教育整体投入不足和支出结构不均衡 | 第48-49页 |
3. 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体制仍不够完善 | 第49页 |
(三) 人的自身因素制约 | 第49-51页 |
1. “经济人”趋利避害特性的影响 | 第50页 |
2. “求稳”的社会观念的影响 | 第50-51页 |
六. 完善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制度的建议 | 第51-58页 |
(一) 建立制度保障 | 第51-54页 |
1. 加强对教师轮岗交流的法规建设 | 第51-52页 |
2. 建立教师聘任新机制 | 第52页 |
3. 改善教师培训现状,把提高教师素质落到实处 | 第52页 |
4. 完善教师保障,逐步建立教育公务员制度 | 第52-53页 |
5. 建立轮岗教师教育教学评价机制 | 第53-54页 |
(二) 增加教育投入 | 第54-56页 |
1. 区域内义务教育的投入向农村倾斜 | 第54-55页 |
2. 整体上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并增加对义务教育的支出份额 | 第55-56页 |
3. 加大省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改善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分担结构 | 第56页 |
(三) 减少人为阻碍 | 第56-58页 |
1. 提高教师、校长和教育行政人员的思想素质 | 第57页 |
2. 树立动态的教育发展观和教师管理观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后记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