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现代文学(1919~1949年)论文

1930-1937:新文学中民族主义话语的建构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绪论第11-31页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第11-16页
 第二节 本课题的研究历史与现状第16-26页
  一、新理论的引进与研究视角的转型:民族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探究第16-19页
  二、民族主义文艺运动:新领域的发现与拓展第19-22页
  三、有待开辟的空间:左翼与泛自由主义文学的民族主义探寻第22-26页
 第三节 基本概念和需要说明的问题第26-31页
  一、民族主义的概念界说第26-27页
  二、本文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日标第27-29页
  三、研究方法、创新点和难点第29-31页
第一章 30年代的民族共同体建构和文学的生存空间第31-58页
 第一节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源流第31-45页
     ·西风东渐与传统转化: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起源第31-35页
     ·晚清至民初:乱世风云中的话语言说策略第35-40页
     ·从"五四"到"五卅":"反帝"主题的确立与启蒙的偏移第40-45页
 第二节 30年代民族主义话语的基本特征及其对文学的影响第45-58页
     ·民众自发情感与政党利益之间:30年代民族话语的基本特征第45-54页
     ·忧患意识与政治色彩的加强:民族话语映照下的文学面貌第54-58页
第二章 民族主义文艺:民族话语与官方意志的结盟第58-120页
 第一节 节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兴起与演变第58-72页
     ·先声与矛盾:昙花一现的三民主义文艺第59-64页
     ·前锋社的成立与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发生第64-69页
     ·以《黄钟》为代表的后期民族文艺第69-72页
 第二节 文艺"剿匪"与政权合法性的确立:民族文艺派的理论建构第72-86页
     ·民族文艺派的民族观与文学观第73-77页
     ·与左翼文学和自由主义文艺的交锋第77-82页
     ·官方民族主义的功能与作用第82-86页
 第三节 民族主义文学作品的题材和主题第86-104页
     ·对民族光荣历史的怀念与追思第86-93页
     ·战争条件下民族意识的表现第93-100页
     ·侵略战争环境中民众的苦难与反抗第100-104页
 第四节 民族文艺派的情感表达与内在矛盾第104-120页
     ·对阳刚气质和力量之美的追求第105-111页
     ·高昂亢奋的政治抒情诗风格第111-116页
     ·政治与文学夹缝间的尴尬处境第116-120页
第三章 左翼文坛:民族与阶级话语的冲突与交汇第120-187页
 第一节 服务于现实政治目标的文学策略调整第120-137页
     ·"反帝"与"拥苏":一个问题的两面第121-125页
     ·抗日反蒋:民族话语背后的阶级立场第125-130页
     ·跨越民族界限的阶级联盟第130-133页
     ·国防文学的确立与民族话语的生成第133-137页
 第二节 民族情感的多样化表达:左翼文学主题概观第137-156页
     ·流亡与思乡第138-143页
     ·压迫与苦难第143-147页
     ·斗争与反抗第147-152页
     ·对弱小民族命运的关注第152-156页
 第三节 民族国家意识作用下文学的新变第156-168页
     ·政治意识主导下新文体的出现第156-163页
     ·"集体创作"的初次亮相第163-168页
 第四节 话语转型的艰难:再谈"两个口号"论争第168-187页
     ·"左联"的解散与"国防文学"口号的提出第169-176页
     ·鲁迅在1936:左翼身份的固守与困境第176-181页
     ·"莫文华"的言外之音第181-187页
第四章 国族认同下的人生选择:泛自由派作家的心路历程….第187-243页
 第一节 胡适与新月派:自由民族主义的思想探索第187-202页
     ·自由主义理论基础上的建国主张第188-193页
     ·诗歌对民族情感的表达:陈梦家的《在前线》第193-198页
     ·自由民族主义:一种理想中的可能?第198-202页
 第二节 老舍与沈从文:文化民族主义立场的文学表述第202-216页
     ·少数民族作家的族群心理与国族认同第202-207页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重构民族文化的努力第207-212页
     ·从边城到胡同:以文学想象重建民族性格第212-216页
 第三节 沦陷区生活的记录与反抗:东北流亡作家群的崛起第216-228页
     ·民族救亡背景下的文学生涯起点第217-220页
     ·以反满抗日为中心的题材创作第220-224页
     ·左翼批评视野中文学史意义的生成第224-228页
 第四节 走向"最后关头"的前夜:《现代》派的人生抉择第228-243页
     ·沉潜与奋发:抗战烽火中的现代派诗歌第228-233页
     ·新感觉派的另一面:穆时英及其《中国行进》第233-238页
     ·到延安之路:阶级视野背后的民族救亡逻辑第238-243页
结语第243-248页
参考文献第248-257页
致谢第257-258页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258页

论文共2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
下一篇:延安《解放日报》中的性别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