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现代文学(1919~1949年)论文

延安《解放日报》中的性别与文学

中文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4页
绪论第14-25页
 一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第14-16页
 二 相关研究现状第16-23页
 三 研究目标、重点难点及基本思路第23-25页
第一章 《解放日报》中现实性别问题的文学呈现第25-59页
 第一节 受难的母亲:延安的生育与保育第25-36页
     ·残酷生育现实的文学再现第25-27页
     ·生母还是养母:《孩子》所展露的艰难抉择第27-30页
     ·被摧残的母性第30-33页
     ·"救救母亲!"第33-36页
 第二节 光环不再的"革命婚姻"第36-46页
     ·对"上层路线"的反思第36-41页
     ·边区婚姻中的女性命运第41-43页
     ·革命理想与婚姻琐事第43-46页
 第三节 有待改造的家庭第46-57页
     ·"公家人"的喜新厌旧第46-52页
     ·被改造的家庭关系第52-55页
     ·被遮蔽的女性家庭需求第55-57页
 小结第57-59页
第二章 多重思想观念的杂糅与文学中的性别叙事第59-98页
 第一节 张闻天主持推行的宽松文艺政策第59-65页
 第二节 丁玲编辑思想与延安性别书写平台第65-75页
     ·丁玲与《解放日报·文艺》的繁荣第65-68页
     ·短暂而悲壮的"杂文热"第68-73页
     ·"横向移动"的性别意识表达第73-75页
 第三节 民族主义、阶级思想与性别观念的杂糅第75-86页
     ·面对妇女问题的多种思路第75-81页
     ·几部小说中的性别叙事第81-86页
 第四节 作家的性别意识与写作中的性别姿态第86-96页
     ·舒群和周立波作品中性别意识的流露第86-90页
     ·丁玲笔下女性的自觉第90-93页
     ·萧军"两论"的性别姿态第93-96页
 小结第96-98页
第三章 延安性别书写的转折:文艺整风与作家命运第98-118页
 第一节 丁玲的转变:从"文艺家"到"政治家"第98-109页
     ·文艺界整风与批判的靶子第98-105页
     ·丁玲的检讨与女性立场的放弃第105-109页
 第二节 政治议题与性别议题及两个作家的不同命运第109-117页
     ·王实味:悲剧人生第109-114页
     ·丁玲:幸也不幸第114-117页
 小结第117-118页
第四章 延安文艺的转向与性别书写的困窘第118-160页
 第一节 被改造的文艺与妇女工作政策的转向第118-127页
     ·"工农兵""大众化"的方针指引第118-123页
     ·延安妇女工作政策的转向第123-127页
 第二节 赵树理笔下的"婚姻自由"与陈旧性别观念的回归第127-138页
     ·赵树理的小说及其人物塑造第127-134页
     ·"岳冬至案"文学重述中的遗憾第134-138页
 第三节 文学书写中的妇女"翻身"与"抗战"第138-149页
     ·《一个女人翻身的故事》·《灾难的明天》第138-145页
     ·《荷花淀》第145-149页
 第四节 母性叙事模式的转变第149-158页
     ·意识形态化的母子关系第149-153页
     ·血缘关系的缺席第153-156页
     ·母性的重新认定与权利的缺失第156-158页
 小结第158-160页
结论第160-165页
 一第160-161页
 二第161-165页
参考文献第165-170页

论文共1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1930-1937:新文学中民族主义话语的建构
下一篇:明清小说中尼僧形象之文学与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