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8页 |
·论文选题的理由和意义 | 第11-15页 |
·有助于正确认识马克思中国化的逻辑和历史起点 | 第11-12页 |
·有助于认识李大钊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贡献 | 第12-14页 |
·有助于从李大钊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中汲取经验 | 第14-15页 |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5-24页 |
·研究概况 | 第15-16页 |
·观点综述 | 第16-23页 |
·评析与建议 | 第23-24页 |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4-25页 |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技术路线及可行性分析 | 第25-26页 |
·本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和预期成果 | 第26-28页 |
·本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6页 |
·预期的成果 | 第26-28页 |
第2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内涵和具体要求 | 第28-39页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 | 第28-29页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 第29-34页 |
·把马克思主义应用于中国的具体实践 | 第31-32页 |
·把中国人民实践的新鲜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新的理论 | 第32-33页 |
·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之中 | 第33-34页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要求 | 第34-39页 |
·马克思主义必须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 第34-35页 |
·马克思主义必须不断与时俱进和实现时代化 | 第35-37页 |
·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大众掌握和实现大众化 | 第37-39页 |
第3章 李大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条件 | 第39-88页 |
·李大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理论渊源和文化背景 | 第40-57页 |
·李大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理论渊源 | 第40-48页 |
·李大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背景 | 第48-57页 |
·李大钊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体现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必然 | 第57-64页 |
·李大钊对太平天国的局限性以及失败原因的分析 | 第58-61页 |
·李大钊对资产阶级共和方案的摒弃 | 第61-64页 |
·对国情的科学研究是李大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 | 第64-69页 |
·近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开始逐步演变成半殖民地经济 | 第65-66页 |
·近代以来,中国日益论为"列强的半殖民地的中国" | 第66-67页 |
·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 第67-68页 |
·近代中国的社会问题十分突出 | 第68-69页 |
·李大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个体条件 | 第69-85页 |
·强烈的爱国情感是李大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动力 | 第70-78页 |
·坚定的信念是李大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基础 | 第78-80页 |
·中西教育背景是李大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厚土壤 | 第80-83页 |
·强烈的创新意识是李大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竭源泉 | 第83-84页 |
·曲折的探索经历是李大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基础 | 第84-85页 |
·共产国际初期的正确指导是李大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外部条件 | 第85-88页 |
·帮助创建中国共产党,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组织保障 | 第86页 |
·共产国际早期对华政策有利于李大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第86-88页 |
第4章 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原则的"初步提示"及实践 | 第88-111页 |
·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原则的"初步提示" | 第88-93页 |
·必须首先"把他(马克思主义)的实象昭布在人类社会 | 第89页 |
·必须要"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 | 第89-91页 |
·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应用于今日中国政治经济情形" | 第91页 |
·必须使"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片" | 第91-93页 |
·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原则的实践 | 第93-111页 |
·率先在中国举起马克思主义大旗 | 第94-98页 |
·教育培养了一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后继者 | 第98-99页 |
·号召知识分子走出书斋,"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 | 第99-100页 |
·建立一个"平民的劳动家的政党"和"强固精密的组织" | 第100-101页 |
·促成"民众大联合"和推进第一次国共合作 | 第101-106页 |
·对中国革命道路的初步探索 | 第106-111页 |
第5章 李大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历史地位 | 第111-159页 |
·李大钊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探索及对毛泽东思想的贡献 | 第111-129页 |
·对阶级斗争学说和"人民群众"观点的发展 | 第112-118页 |
·对建立广泛的民主联合战线思想的创新 | 第118-120页 |
·对农民同盟军思想的创新 | 第120-124页 |
·对武装斗争思想的创新 | 第124-127页 |
·对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的创新 | 第127-129页 |
·对中国社会主义的预测及其贡献 | 第129-138页 |
·"社会主义是保护自由、增加自由者,使农工等人均多得自由" | 第130-132页 |
·"社会主义是要富的,不是要穷的" | 第132-134页 |
·社会主义是"物心两面的改造,灵肉一致的改造" | 第134-136页 |
·社会主义的重要属性在于"协合、友谊、互助、博爱" | 第136-138页 |
·李大钊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与实践的局限性 | 第138-143页 |
·局限性在思想和实践方面的具体表现 | 第139-142页 |
·局限性产生的原因 | 第142-143页 |
·李大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倡者 | 第143-159页 |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点划分标准的界定 | 第143-144页 |
·李大钊与其他早期领导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比较 | 第144-157页 |
·李大钊是倡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人 | 第157-159页 |
第6章 李大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启示 | 第159-174页 |
·坚信"拯救中国的导星"不动摇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 | 第159-163页 |
·李大钊始终坚信马克思主义这个"拯救中国的导星"不动摇 | 第159-160页 |
·放弃马克思主义信念,必将落伍,或走向人民对立面 | 第160-162页 |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老祖宗"不能丢 | 第162-163页 |
·研究中国的"实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决条件 | 第163-166页 |
·必须研究中国的"政治经济的情状"和"实境" | 第163-164页 |
·在中国搞革命、建设和改革,都必须首先研究中国国情 | 第164-166页 |
·在"应用"和"结合"上下功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要求 | 第166-171页 |
·马克思主义必须应用于中国的"实境" | 第166-167页 |
·马克思主义运动应是"劳工阶级"和"街市上群众运动" | 第167-168页 |
·马克思主义必须"因时"而"生一种适应环境的变化" | 第168-169页 |
·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 第169-171页 |
·培养我们的"化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薪火相传的保障 | 第171-174页 |
·李大钊努力培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化身" | 第171-172页 |
·培养后继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永续无穷的保障 | 第172-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174-181页 |
致谢 | 第181-18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