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绪论 | 第9-20页 |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9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 三、概念界定 | 第18页 |
| (一)家庭作业 | 第18页 |
| (二)家庭作业管理 | 第18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 (一)问卷调查法 | 第19页 |
| (二)比较研究法 | 第19页 |
| (三)文本分析法 | 第19-20页 |
| 第一章 家庭作业管理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 一、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 第20页 |
| 二、多元智能理论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实证研究的途径 | 第22-34页 |
| 一、学生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 第22-28页 |
| (一)学生问卷的编制 | 第22-24页 |
| (二)学生问卷的实施 | 第24-28页 |
| 二、教师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 第28-32页 |
| (一)教师问卷的编制 | 第28-30页 |
| (二)教师问卷的实施 | 第30-32页 |
| 三、家长问卷的编制和实施 | 第32-34页 |
| (一)家长问卷的编制 | 第32-33页 |
| (二)家长问卷的实施 | 第33-34页 |
| 第三章 农村初中学校家庭作业管理现状 | 第34-71页 |
| 一、农村初中学生家庭作业管理现状 | 第34-48页 |
| (一)学习动机维度得分一般 | 第34-35页 |
| (二)家庭作业功能维度得分一般 | 第35-37页 |
| (三)家庭作业过程维度得分接近良好 | 第37-38页 |
| (四)家庭作业策略维度得分低于平均分 | 第38-39页 |
| (五)家庭作业反馈维度得分一般 | 第39-40页 |
| (六)家长参与维度得分低于理论平均分 | 第40-42页 |
| (七)家庭作业交流维度得分低于理论平均分 | 第42-43页 |
| (八)农村初中生家庭作业管理现状不容乐观 | 第43-48页 |
| 二、农村初中教师家庭作业管理现状 | 第48-61页 |
| (一)家庭作业功能维度得分优秀 | 第48-49页 |
| (二)家庭作业设计维度得分接近良好水平 | 第49-50页 |
| (三)家庭作业布置维度得分良好 | 第50-51页 |
| (四)家庭作业反馈维度得分优秀 | 第51-52页 |
| (五)家庭作业评价维度得分良好 | 第52-53页 |
| (六)家庭作业提升措施维度得分一般 | 第53-54页 |
| (七)农村初中教师家庭作业管理仍需精进 | 第54-61页 |
| 三、农村初中学校家庭作业管理现状 | 第61-71页 |
| (一)农村初中生每日平均家庭作业时间长 | 第61-63页 |
| (二)不同性别的学生家庭作业过程维度比较 | 第63页 |
| (三)教师批改作业时间长 | 第63-64页 |
| (四)不同科目教师家庭作业设计维度比较 | 第64页 |
| (五)不同学校家庭作业提升措施维度比较 | 第64-65页 |
| (六)学生作业制度重习惯养成 | 第65页 |
| (七)教师作业制度重批改 | 第65-66页 |
| (八)英语作业内容偏重抄写 | 第66-71页 |
| 第四章 邯郸市K区农村初中家庭作业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71-74页 |
| 一、素质教育落实不到位 | 第71页 |
| 二、家庭教育影响不到位 | 第71-72页 |
| 三、重教轻学现象不均衡 | 第72-73页 |
| 四、教师负担重 | 第73-74页 |
| 第五章 改进家庭作业管理水平的建议 | 第74-83页 |
| 一、给学校的建议 | 第74-77页 |
| (一)落实素质教育,提升内生动力 | 第74-75页 |
| (二)完善作业制度,实现提质增效 | 第75-76页 |
| (三)建立家长学校,家校形成合力 | 第76-77页 |
| 二、给教师的建议 | 第77-81页 |
| (一)转变作业观念,关注因材施教 | 第77页 |
| (二)丰富作业类型,激发学生兴趣 | 第77-78页 |
| (三)巧用作业内容,关注有效价值 | 第78-79页 |
| (四)注重学法指导,关注能力培养 | 第79-81页 |
| (五)注重作业反思,提高作业质量 | 第81页 |
| 三、给家长的建议 | 第81-83页 |
| (一)做学习型家长,与时俱进 | 第81-82页 |
| (二)做榜样型家长,言传身教 | 第82-83页 |
| 结语 | 第83-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 附录1 | 第88-91页 |
| 附录2 | 第91-94页 |
| 附录3 | 第94-96页 |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