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1.2 问题提出 | 第13-14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5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第15-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6-18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5 研究创新 | 第18-19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9-29页 |
2.1 审计报告准则的文献综述 | 第19-23页 |
2.1.1 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 | 第19-20页 |
2.1.2 审计师对持续经营的评论 | 第20-21页 |
2.1.3 审计合伙人姓名的披露 | 第21-22页 |
2.1.4 审计报告准则实施效果 | 第22-23页 |
2.2 审计质量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 第23-27页 |
2.2.1 影响审计质量的审计主体(会计师事务所)因素的研究 | 第23-26页 |
2.2.2 影响审计质量的审计客体(被审计单位)因素的研究 | 第26-27页 |
2.2.3 影响审计质量的审计环境因素的研究 | 第27页 |
2.3 总体评价 | 第27-29页 |
第3章 首批审计报告新准则实施对象执行情况 | 第29-37页 |
3.1 A+H股上市公司从事行业情况 | 第29页 |
3.2 审计A+H股上市公司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市场份额情况 | 第29-30页 |
3.3 审计报告信息量的变化情况 | 第30-31页 |
3.4 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情况 | 第31-36页 |
3.4.1 A+H股公司披露关键审计事项个数情况 | 第31页 |
3.4.2 各行业披露的关键审计事项情况 | 第31-33页 |
3.4.3 注册会计师关于披露关键审计事项表述的案例研究 | 第33-36页 |
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37-45页 |
4.1 新审计准则的变化 | 第37-38页 |
4.2 概念界定 | 第38-39页 |
4.2.1 审计质量 | 第38页 |
4.2.2 关键审计事项 | 第38-39页 |
4.3 相关理论 | 第39-42页 |
4.3.1 声誉理论 | 第39-40页 |
4.3.2 深口袋理论 | 第40-41页 |
4.3.3 有限理性理论 | 第41页 |
4.3.4 行为科学理论 | 第41-42页 |
4.4 研究假设 | 第42-44页 |
4.4.1 审计报告新准则与审计质量的假设 | 第42-43页 |
4.4.2 审计报告的信息量与审计质量的假设 | 第43-44页 |
4.4.3 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程度与审计质量的假设 | 第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第5章 研究设计与实证分析 | 第45-53页 |
5.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45-46页 |
5.1.1 样本选取 | 第45页 |
5.1.2 数据来源 | 第45-46页 |
5.2 模型设计 | 第46-48页 |
5.3 变量设计 | 第48-52页 |
5.3.1 被解释变量 | 第48-49页 |
5.3.2 解释变量 | 第49页 |
5.3.3 控制变量 | 第49-52页 |
小结 | 第52-53页 |
第6章 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 第53-76页 |
6.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 第53-59页 |
6.1.1 描述性统计 | 第53-54页 |
6.1.2 相关性分析 | 第54-59页 |
6.2 倾向得分匹配结果分析 | 第59-60页 |
6.3 多元回归与双重差分结果分析 | 第60-64页 |
6.3.1 关于假设H1的双重差分结果分析 | 第60-61页 |
6.3.2 关于假设H2的多元回归结果分析 | 第61-63页 |
6.3.3 关于假设H3的多元回归结果分析 | 第63-64页 |
6.4 稳健性检验 | 第64-75页 |
6.4.1 真实盈余管理作为审计质量替代变量的稳定性检验 | 第65-73页 |
6.4.2 安慰剂检验 | 第73-75页 |
小结 | 第75-76页 |
第7章 研究结论、建议与未来展望 | 第76-79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76-77页 |
7.2 政策建议 | 第77-78页 |
7.3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 第78-79页 |
7.3.1 研究局限 | 第78页 |
7.3.2 研究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