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一)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二)国外文献综述 | 第16-18页 |
(三)文献述评 | 第18页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四、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20-21页 |
(一)创新之处 | 第20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基本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一、基本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一)学科 | 第21页 |
(二)一流学科大学 | 第21-22页 |
(三)师资队伍建设 | 第22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一)期望理论 | 第22-23页 |
(二)激励——保健理论 | 第23-25页 |
第三章 一流学科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 第25-41页 |
一、中国建设一流学科大学的背景 | 第25-26页 |
二、一流学科大学的办学定位分析 | 第26-33页 |
(一)定位依据分析 | 第26-27页 |
(二)定位样本分析 | 第27-32页 |
(三)定位特征分析 | 第32-33页 |
三、一流学科大学建设对师资队伍的要求 | 第33-41页 |
第四章 一流学科大学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41-51页 |
一、一流学科大学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41-48页 |
(一)学科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机制尚未形成 | 第41-42页 |
(二)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 | 第42-46页 |
(三)教师师德与学术责任失衡 | 第46-47页 |
(四)人事管理与人本管理失衡 | 第47-48页 |
二、制约一流学科大学师资队伍发展的原因 | 第48-51页 |
(一)制度建设滞后 | 第48-49页 |
(二)师资队伍发展战略目标不明确 | 第49页 |
(三)教师文化理念陈旧老化 | 第49-51页 |
第五章 斯坦福大学计算机学科师资队伍建设的成功经验与启示 | 第51-65页 |
一、斯坦福大学计算机学科师资队伍建设的成功经验 | 第51-60页 |
(一)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的成就 | 第51-53页 |
(二)斯坦福大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 第53-60页 |
二、斯坦福大学计算机学科师资队伍建设给我国高校带来的的启示 | 第60-65页 |
(一)卓越的人才是造就一流学科师资队伍的首要和根本要素 | 第60-62页 |
(二)良好和恰当的管理是一流学科师资队伍成长的关键因素 | 第62-63页 |
(三)充裕的经费是一流学科师资队伍发展的必要基础保障 | 第63页 |
(四)激励竞争是培养一流学科师资的动力源泉 | 第63-65页 |
第六章 一流学科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 | 第65-73页 |
一、树立全新的师资队伍建设理念 | 第65-67页 |
(一)以人为本的师资队伍建设理念 | 第65-66页 |
(二)以学科建设为根本的师资队伍建设理念 | 第66页 |
(三)开放包容的师资队伍建设理念 | 第66-67页 |
(四)鼓励创新的师资队伍培养理念 | 第67页 |
二、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 第67-68页 |
三、在人才引进和管理上,加强制度建设 | 第68-70页 |
(一)建立长效稳定的引进人才机制 | 第68页 |
(二)加强学科领军人才的培养 | 第68-69页 |
(三)建立适应人才培养需要的师资管理体制 | 第69-70页 |
(四)坚持学术自由 | 第70页 |
四、加强师德建设,树立教师良好的人格形象 | 第70-73页 |
结语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