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微电子学、集成电路(IC)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理论论文

三维集成电路TSV模型及高可靠传输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7页
    1.1 从二维到三维集成电路第14-17页
        1.1.1 晶体管尺寸缩减障碍第14-15页
        1.1.2 片上互连限制第15-16页
        1.1.3 片外互连限制第16-17页
    1.2 传输线串扰问题第17-21页
        1.2.1 传输线TEM模式和Quasi-TEM模式特质第17-18页
        1.2.2 传输线基本属性参数第18-19页
        1.2.3 传输线的奇偶工作态第19-20页
        1.2.4 近端串扰NEXT和远端串扰FEXT第20-21页
    1.3 三维集成电路中TSV垂直互连线高频串扰第21-25页
        1.3.1 基于穿硅通孔TSV的三维集成电路结构第22页
        1.3.2 穿硅通孔TSV的构造第22-23页
        1.3.3 不同制造工艺下的TSV结构第23-24页
        1.3.4 TSV高频传输信号串扰第24-25页
    1.4 研究意义与目的第25-26页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第26-27页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第27-38页
    2.1 TSV串扰噪声研究第27-29页
    2.2 Si-Interposer串扰噪声研究第29-30页
    2.3 基于改变工艺抑制串扰噪声第30-34页
        2.3.1 Guard-Ring抑制TSV串扰噪声第30-32页
        2.3.2 Ground TSV抑制TSV串扰噪声第32-33页
        2.3.3 同轴Coaxial TSV抗串扰结构第33-34页
    2.4 基于电路设计抑制串扰噪声第34-37页
        2.4.1 三维传输线的编解码分析第34-35页
        2.4.2 ShieldUS传输线动态调度算法第35-37页
    2.5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三章 TSV传输线串扰模型研究第38-59页
    3.1 TSV串扰线模型第38-44页
        3.1.1 TSV串扰对测试模型第38-40页
        3.1.2 TSV串扰对S参数频响曲线第40-44页
    3.2 TSV串扰对数学模型第44-48页
        3.2.1 TSV串扰对模型参数计算第44-46页
        3.2.2 TSV串扰对数学模型验证第46-48页
    3.3 TSV串扰对的Peak-to-Peak噪声第48-51页
        3.3.1 SPICE下Peak-to-Peak噪声结果第48-49页
        3.3.2 Peak-to-Peak数学模型第49-51页
    3.4 TSV串扰对的Peak-to-Peak噪声第51-54页
    3.5 TSV高速传输信号完整性测试第54-56页
    3.6 TSV串扰随TSV工艺尺寸变化曲线第56-57页
    3.7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四章 SI-INTERPOSER串扰模型研究第59-72页
    4.1 Si-Interposer互连结构第59-60页
    4.2 Si-Interposer布线间串扰噪声第60-65页
        4.2.1 Si-Interposer表面布线测试模型第60-61页
        4.2.2 Si-Interposer布线串扰频响曲线第61-63页
        4.2.3 Si-Interposer表面布线间Peak-to-Peak噪声第63-65页
    4.3 Si-Interposer布线串扰模型及设计优化第65-71页
        4.3.1 理想状态下传输线串扰S参数模型第66页
        4.3.2 Si-Interposer传输线设计优化第66-70页
        4.3.3 Si-Interposer表面传输线优化建议第70-71页
    4.4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五章 三维TSV传输线电路级优化第72-82页
    5.1 TSV 串扰造成系统错误第72-74页
    5.2 TSV 簇串扰等级分类第74-75页
    5.3 TSV 簇高速传输优化第75-78页
        5.3.1 多周期数据传输第75-76页
        5.3.2 多批次数据传输第76-78页
    5.4 系统仿真实验第78-81页
        5.4.1 Trace-driven 仿真第78-79页
        5.4.2 基于 Spec2K6Int benchmark 的实验结果第79-81页
    5.5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82-84页
    6.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第82-83页
    6.2 后续研究工作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88页
致谢第88-8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第89-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文本语义及结构的中文文本相似度研究
下一篇:大学生教育消费研究--以贵阳市花溪大学集聚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