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4 大学区管理制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1.4.1 大学区管理 | 第15-16页 |
1.4.2 松散型 | 第16页 |
1.4.3 紧凑型 | 第16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1.5.1 文献法 | 第16页 |
1.5.2 调查法(包括问卷与访谈) | 第16-17页 |
1.5.3 经验法 | 第17-19页 |
第2章 阎良区大学区管理制设计的背景和依据 | 第19-23页 |
2.1 大学区管理制设计的背景 | 第19-20页 |
2.2 大学区管理制设计的理论依据 | 第20-21页 |
2.2.1. 教育公平理论 | 第20-21页 |
2.2.2 冲突分析理论 | 第21页 |
2.3 大学区管理制设计的政策、法律法规及地方规划依据 | 第21-23页 |
2.3.1 国家政策层面的依据 | 第21-22页 |
2.3.2 国家法律法规层面的依据 | 第22页 |
2.3.3 西安市规划层面的依据 | 第22-23页 |
第3章 阎良区大学区管理制实施方案 | 第23-29页 |
3.1 大学区管理制实施的目标任务 | 第23页 |
3.2 大学区管理制实施的基本原则 | 第23-24页 |
3.3 大学区管理制的实施步骤 | 第24页 |
3.4 大学区管理制运行模式 | 第24-26页 |
3.5 大学区管理制的制度体系 | 第26-29页 |
第4章 阎良区大学区管理制的实施状况调查 | 第29-45页 |
4.1 调查样本选择和调查方法设计 | 第29-30页 |
4.1.1 调查样本选择 | 第29页 |
4.1.2 调查方法设计 | 第29-30页 |
4.2 调查结果 | 第30-39页 |
4.2.1 校际差距缩小情况 | 第30-31页 |
4.2.2 对办学理念和目标的认识情况 | 第31-32页 |
4.2.3 学校硬件资源和课程资源共享情况 | 第32-34页 |
4.2.4 统一教研、备课、培训活动实效性和频率 | 第34-35页 |
4.2.5 教师轮岗交流政策的实效性 | 第35-37页 |
4.2.6 统一考试和统一师生评价的情况 | 第37页 |
4.2.7 大学区管理制实施的经费问题和考核情况 | 第37-38页 |
4.2.8 学生对大学区管理制实施的感受 | 第38-39页 |
4.3 阎良区大学区管理制实施取得的成果 | 第39-41页 |
4.3.1 教育资源共享取得初步成效 | 第39页 |
4.3.2 开启了师资队伍一体化的篇章 | 第39-40页 |
4.3.3 学生养成教育一体化成效初显 | 第40页 |
4.3.4 初步构建了大学区管理制实施的外部环境 | 第40-41页 |
4.4 阎良区大学区管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41-45页 |
4.4.1 大学区管理制实施总体效果不明显 | 第41页 |
4.4.2 大学区管理制实施过程流于形式 | 第41-42页 |
4.4.3 忽视了学区成员学校(薄弱学校)的真正需求 | 第42页 |
4.4.4 学生参与度不高、受益有限 | 第42-43页 |
4.4.5 部分教师责任意识不强 | 第43页 |
4.4.6 教育决策部门不能获得真实的反馈信息 | 第43-45页 |
第5章 阎良区大学区管理制实施问题原因分析 | 第45-51页 |
5.1 大学区管理制实施考核、督导不力 | 第45页 |
5.2 学区长权责不匹配 | 第45-46页 |
5.3 教师轮岗交流机制不完善 | 第46-47页 |
5.4 存在学区长学校为中心的“惯性思维” | 第47-48页 |
5.5 未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 第48页 |
5.6 未形成民主决策及民主管理的氛围 | 第48-49页 |
5.7 教师尴尬的现实处境是教师不乐奉献的主要因素 | 第49-50页 |
5.8 教师意见难于得到适时反馈和重视 | 第50-51页 |
第6章 深入推进阎良区大学区管理制的策略 | 第51-57页 |
6.1 加大学区管理制实施督导力度 | 第51页 |
6.2 以学区内统一管理构建学区利益共同体 | 第51-52页 |
6.3 积极完善教师轮岗交流机制 | 第52-53页 |
6.4 建立大学区管理制信息传达反馈机制 | 第53页 |
6.5 重视学区成员学校(薄弱学校)主体地位 | 第53页 |
6.6 积极开展学区校际学生互动活动 | 第53-54页 |
6.7 形成师生、家校共治共管的民主局面 | 第54页 |
6.8 通过满足教师物质和精神需要增强教师责任意识 | 第54-57页 |
结语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附录 | 第61-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69页 |